第41部分 (第1/4页)

颐侨ナ闭媸锹�蝗惹椋�┟癫×嗣挥幸��炎约捍�囊┧透��浅裕惶炱�淞耍�┟衩抟虏还唬�炎约旱囊路�透��谴�N颐呛推断轮信┘绮⒓绺闪耸�嗄辏��牵�┐宓拿婷不姑挥懈谋洹J导�嫠呶颐牵�###、“四人帮”在农村推行的极左路线不改变,仅凭我们知识青年的双手是根本改变不了农村面貌的上海市团校:《教学情况简报》第5期,1979年。。一位青岛知青,在致《人民日报》的信中明确指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国家的经济、群众的思想都划不来,并起着混乱的作用。他算了这样一笔账:自掀起上山下乡运动以来,全国成立了许多专门的机构,调动大量的基层干部管理这些工作,造成了大量的干部浪费。青岛一市,每年给知识青年带队的干部就是几千人。如把这几千人建立一个大企业,一年可以为国家创造多少财富?青岛有四五万下乡青年,每人安家费500元,此项费用就达几千万元,另外还有工具费等等,加在一起就更多了。如用这笔钱办工业,能建立多少工矿企业呢?《人民日报》《群众来信摘编》第639期,1978年12月6日。青岛市只是全国一隅,在推进上山下乡过程中已造成巨大浪费,就全国而言,各种有形无形的浪费更难以估算。

1978年11月,一名已经返城的北京知识青年在题为《迎接祖国美好的春天》的大字报中,就“###”以来若干重大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其中有关上山下乡运动的看法相当精辟,反映了那个时期知识青年认识的最高水平:

经济规律是一客观的规律。对于经济规律的遵守与否,是检验一个革命者是否承认实践第一的试金石。

人们还记得十二年前震撼全国的上山下乡运动吧?短短十年时间,全国一千万青年浩浩荡荡奔赴农村,作为一个运动,确是伟大而可观。但看看后果,却不敢乐观,是我国的农村真的需要这么多的青年吗?是青年离开农村就不能成长吗?——不是,这个上山下乡运动,说近了,是国家经济衰退,不得已安排劳动力的权宜之计;说远了,是对历史进程,对经济规律的一种倒行逆施。

了解一些历史发展的人们知道,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伴随着农民的大量破产而前进的。我们的教科书上把这一发展说成是对农民、对历史的犯罪。但是,只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的'地'来看,这只是产妇临产之前不可避免的阵痛。资本主义这个婴儿正是在这一阵痛之后脱胎于母腹——封建社会。当然,我们不会走让农民破产的老路。然而,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工人是经济规律的体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我国,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强农业机械化,解放农村大量劳动力,是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的必由之路。

违反经济规律就要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胡乔木同志的文章已讲的'得'很清楚。因为我当过知识青年,谈这点认识。

今天,很少会有人认为,把上山下乡作为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长期政策,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劳动力总是从农村向城镇转移,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中国城镇人口比例不大,只要政策得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镇新增劳动力是可以自行消化的。这一点,也已为十几年来城市中不断深化的改革所证实。然而,当宣传机器仍在反复强调“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毛主席、党中央的号召,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占主导地位,成绩是主要的”时,敢于站出来道出一个真理,是很需要一些胆识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3)

思想解放运动使各种“左”的思想、理论第一次受到冲击。它给人们干涸的头脑注入了理性清泉,它还营造了一个比较自由、宽松的政治环境。没有这样一个环境,就谈不上公开表达对上山下乡的不满,或揭示它的弊端。

在趋于宽松的气氛下,还有一些青年,利用文学的形式,批判性地触及上山下乡运动的不良后果。1978年6月11日,《文汇报》发表了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卢是1977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曾有多年插队劳动的经历。在小说《伤痕》中,以“###”为背景,叙述了女知青王晓华与其母亲的畸形关系。王晓华出身革命干部家庭。“###”初,她妈妈被定为“叛徒”。为此,她没有毕业就报名上山下乡,以断绝与“叛徒”妈妈的母女之情。但是,到农村后,她始终无法挣脱那个“叛徒妈妈”的家庭“给她套上的绳索”。在“血统论”的沉重压力下,她下乡4年才勉强入了团;她不得不中断了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