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1/4页)

而光明显现,呈现出无限空旷的境界。进入了这种状态就“守中”了,也就得道、悟道了,明心见性了。这时才知道“道”本来就是“中”,无所谓守不守。“守”是回归本源的过程,不“守”是本来如是的面目。达到“守中”了,就不需要语言、文字的表白和交流了。所以,老子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但要明白没有语言、文字的交流,我们就无法启蒙,“文字般若”是必要的。《金刚经》讲,“譬如筏喻”,作为工具而已,要从语言、文字、识念思量中认识道的“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真空妙有状态,那是搞不清楚的。只有“守中”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时,才能彻底了悟道本具有的面目。否则,“多言数穷”,我们认识不了“橐龠”所比拟的天地之玄妙和宇宙本源之状态。

“守中”的中道观,是儒释道圣人的共同心法。老子的中道观特别突出,从“中”的状态和属性,从非极性的“中”到极性的“中”,从圣人的“守中”到凡夫“失中”,以及如何把持“中”,驾驭“中”,讲得非常详细。

从本体论“中”,老子从象数上将“中”抽象为“一”,凡老子说的“一”都是对“中”的抽象表达。“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这里的“一”是描述非极性道体“中”的属性,“不见”(夷)、“不闻”(希)、“不得”(微),才是究竟“中”的感官感受。“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无上无下,不皦不昧,无名无物,无状无象,无前无后,这是老子对非极性“中”用否定式的肯定表达,也是道体“中”属性的抽象观念。“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常”是“中”属性的状态表达,其意为不生不灭,不变不异。“不知常”等效于“不守中”。“不守中”,当然走极端极化(凶),物极必反,受“损有余而补不足”规律的制约。(俗言称报应),当然果报亦“凶”。“知常”“守中”了,必然是“容”、“公”、“全”、“天”、“道”、“久”的状态和属性。“容”,从道体讲,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是周遍法界,不动周圆之意;从心态来讲,心胸宽广包揽宇宙,量周沙界,大肚能容。“容”了必然“公”,“公”是究竟一相,平等本际,无二无别,大公无私,不偏不颇。“全”则无所不到;“天”则自然无为,“道”则本来如是;“久”则无穷无尽。“容”、“公”、“全”、“天”、“道”、“久”,都是非极性“中道”属性的描述,它将适用任一层次的非极性状态和属性。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老子对隐极性的非极性“中”的描述。由非极性的“道”转变到隐极性的非极性“一”,老子称为“道生一”。这个“一”是阴阳平衡未分判的状态,是极性世界万事万物本源的“中”态,由此“中”态演化了极性世界的一切。这正是儒家讲的“喜怒哀乐之未发”的状态,象数称为太极。亦是佛家讲的“藏识”的三细态。有了隐极性,则必然内部极性产生互交互感(冲气),太极图是再形象不过的图式表达了。它是一切极性世界“冲和”的模式,也是一切极性事物的全息图。老子讲的“守中”最主要的机制、原理、方法都以此“中”为标准,也以此“中”为修道回归的关键。

“昔者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里老子讲的“一”,正就是隐极性的非极性的“中”之属性。从“天”、“地”、“神”、“谷”、“万物”、“侯王”等一切极性世界的极性事物中,如果能保持“一”的“冲和”状态,必然阴阳二气混融,不会分判成显极性而走极端。于是处于“冲和”的状态,必然平衡稳定,清明宁静,妙明智慧,圆满祥和。否则,则必然演变为“裂”、“发”、“歇”、“竭”、“蹶”等违背“中和”的极化之状态。

虽然我们在极性的世界中,但世界的本源是非极性的,非极性属性是根本,极性属性是枝末,一切极性的事物,都是偏离“中”的极化态和不稳定态,在“中”的非极性根本属性的制约下进行着周转循环的变化运动,这正是非极性“中”的作用,老子称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物极必返,这是道的非极性属性制约极性事物的体现(道之动);“损有余而补不足”正是老子“弱者道之用”的趋“中”规律。一切人为的极性心态和操作,必然打破非极性“中和”状态,于是偏离道的“中和”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