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3/4页)

,还有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

甲午战争之后,参与“三国干涉还辽”的德国抢占了青岛港。随即在整个山东半岛大举修筑从青岛到济南以西的铁路网,准备以此为基地向中国内地渗透。

山东半岛隔朝鲜半岛和东海紧邻日本,位于津京地区和长江流域之间,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德国的举措,与日、俄、英、美在亚太地区的矛盾逐渐加深。

与此同时,在亚欧大陆中部巴尔干地区,德国与英俄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在中国辛亥革命爆发前后,一场前所未有的世界大战正在酝酿之中。

日本参谋本部的《日德战史》中记载到:

当欧洲战乱征兆初露,帝国朝廷一部分人认为,此际参加协约三国一方,夺取德国远东根据地,对我实行对华政策有利。盖因列强在中国之利害关系逐年愈益复杂,而中国动辄借彼列强以牵制帝国之意图。故近来对华问题每多掣肘,帝国处境日趋困难。今乘列强岌岌于本国战争,无暇东顾之机,确立东亚之永久和平,实属必要。

然而,另外一部分人则与此相反,认为日德开战有引起与美国冲突之虞,因而提出非战论。此外,又有一部分意见主张援助协约三国,参加战争。其目的虽与上述主战论者有所不同,但手段则几乎一致。

大战爆发后,中国政府准备从德国手中收回胶州湾和青岛。日本威胁中国政府,声称此事若直接和德国协商而不向日本和英国“咨询”,必生重大危险。

8月4日,英国驻日大使向日本外相加藤高明提出:欧洲战争若波及东亚地区,请日方援助。日本政府随即声明:当欧洲战端危及日英协约时,将采取必要措施。

6日,中国宣布局外中立,希望各参战国不要在中国领土、领海和租借地内作战。但日本新任驻华公使却要求山东境内黄河以南划为中立外区域,作为行军区和交战区。袁世凯答应将龙口、莱州、胶州湾及附近一带划为交战区。

7日,英国表示,希望日本只在中国海范围内对德开战,攻击德国的武装商船。8日,日本###大臣会议,决定对德国开战,并反对英国对日本战争范围所作限制。

8月15日,日本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

帝国政府认为目前形势下,消除扰乱远东和平的根源,采取维护日英同盟协约所预期全部利益的措施,乃为永保东亚和平,达到上项协约之目的至关紧要之事。兹以诚意劝告德国政府实行下列两项要求:第一,立即撤退在日本及中国海上的德国舰艇,不能撤退者,立即解除其武装。第二,德国政府在1914年9月15日以前,将全部胶州湾租借地无条件交付日本帝国官宪,以备交还中国。日本帝国政府声明,如至1914年8月23日正午,未接到德国帝国政府无条件接受的答复,日本将采取认为必要的行动。【此役,日本自恃战胜德国绰绰有余,故有此通谍。与日后太平洋战争的偷袭珍珠港大相径庭。】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 三场奇怪的战争·三个狼狈的军阀(9)

但是,日本的做法遭到英国和美国的质疑。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认为,日本此举其实是对“三国干涉还辽”的报复。美国国务卿蓝辛更是提出,即便是根据日英协约,日本也并没有参战的必要,还于8月19日对日本提出将胶州湾归还中国和保全中国领土的“建议”。

在这种情形下,日本外相加藤高明强调:

既然英国参战,不论战争打到何时,最后胜利在于英国方面。最坏的场合,也能以有利于英国方面的平局而告终。所以日本虽然参战亦不致吃亏。抓住这一大好时机,以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进一步巩固日本在东亚的地位,实为远大的计划。

这个主张的更确切内涵则是:

也就是说,为日本的巩固与发展计,要抓住所谓的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日俄战争是日本处于国家存亡关头时,被迫不得已接受的。然而此次日德战争,则可视为推行国策的手段而主动寻求的战争。资源缺乏国力不足的日本,在列强当中,缺乏胜任国防的实力与有力之态势。抓住列强专心欧战无暇他顾之良机,以期巩固在东亚之地位,庶可作为后进国追击先进国之惟一希望。

于是,加藤的主张得到日本内阁的赞同,这件事情也因此被日本历史学者称为“由一人决定对德作战”。

8月23日,最后通牒到期,德国未予理睬。8月底,英日海军联合封锁青岛港。9 月2 日,日军以第2舰队运载独立第18师的51700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