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2/4页)

难逆料。

尤其变乱波及华北时,我国应以保护满洲铁路为名,单独加强该当面之守备,同时也应有向华北协同出兵之决心。

在向华北及长江方面协同出兵之际,有必要先于列强向白河口、长江口占据有利之根据地。证之以往之经验,我国在此场合,常常落后于列强,痛感有失机宜。兹既料定事变之发生,则有必要先以海军力量置于要地,以资应变,从而采取先发制人之手段。有关海军联系需于事先研究之事项,望速示知,特此奉达。

第一章 三场奇怪的战争·三个狼狈的军阀(8)

日军参谋总长还于当天派古川岩太郎中佐前往南京,与在汉口、上海、广州的陆军武官联系,要求他们收集华中、华南的情报。另派大尉高桥小藤治到上海调查水运情况,以备向汉口附近派兵。

16日,日本外相内田康哉致电日驻清公使,日本政府打算通过民间渠道向清廷提供武器装备,要他以巧妙措词与摄政王载沣秘密联系:

帝国政府顾念清国政府###革命军,迫切需要购入枪炮弹药,为使本国商人从事上述供应,决定给与充分协助,并已采取各种措施做好准备。

帝国政府给与清国政府如此援助,自应担负重大责任。此情倘有泄漏,革命军自不待言,即直接或间接与此有关者,将一致对帝国抱有恶感,或加害帝国臣民,或抑制我国商品,或以其他方法对我泄恨,均所难料,对帝国将极为不利。为此,必须事先有所准备。

还要他趁机对载沣等灌输日本对清廷的一贯“友情”:

帝国敢于冒巨大危险,采取如此措施,纯系出自对清国政府之特别好意,以及维持东亚大局之需要,别无他意。

于此,贵官应迅速以适当方法,采取措施,使清国政府及摄政王充分理解我上述衷曲。

贵官并应借此机会向清国政府指出:清国官民对待帝国之态度,一向失之公允。且须说明彼等不了解由于大战役(注:指日俄战争)之结果所造成满洲之现状,从而以我为侵略者,动辄企图损害、摧毁我正当之地位。实则帝国政府对清国政府不仅一贯持有最深厚之同情,且能体现于事实。如此次采取之措施,恰为证明上述事实之一例。清国政府由此当至帝国政府平日所述衷曲绝非空谈。切望翻然消除过去之误解,两国互相信赖,努力维持东亚大局。务希向对方申明此意。

10月17、18日,驻汉口各国使馆先后宣布中立。24日的日本第二次西园寺内阁会议,仍决定采取“扶植清廷和维持满洲现状”的政策,并得到了###们的支持。【日本政体中存在内阁、天皇和###三大机制,其中都涉及到军方,甚至以军方背景为主导。】

由于革命形势急剧变化,日本逐渐将其“维持满洲现状”的政策,定位为促使满蒙独立。

1911年底,日本政府和军部已通过肃清王的顾问、神龙会首领川岛浪速等提供的情报,预感到这种可能性,决定趁机促使满蒙独立。

日军参谋本部向满洲、内蒙、华北地区派出参谋军官多人,组成一个“特别任务班”,前往搜集军政情报,并向华中、华南派遣了几名。

1月29日,由川岛浪速出面,与蒙古喀喇沁王之间达成蒙古独立约定。随即又策动肃清王联络满蒙王公成立“宗社党”,在旅顺、大连、奉天等要地活动,打算以满洲地区为根据地进行复辟准备。

至1912年1月,日本陆军中央部已经做好了向东北和华北地区各派遣一个师团的各种准备。1月30日,参谋次官冈市之助还给关东都督府星野参谋长发了一份密电:

将来满洲的秩序发生紊乱时,向该方面派遣若干兵力问题,正在审议中。念及此事可为帝国将来导致有利之结果,故希贵官此是亟应适应大局,在满洲地区即使发生多少酿成变乱之事端,亦应注意避免过分清高之处置。本此辅佐都督(注:指日本关东都督大岛义昌)殊有必要。专此密陈,谨供参考。

2月6日,在清廷宣布宣统皇帝退位的前6天,肃清王逃亡旅顺。当月12日,日本“特别任务班”随即东移到内蒙古,企图首先促成内蒙古独立。

但是,由于宣统退位之后住进了颐和园,而没去满洲或内蒙,打乱了日方的计划。与此同时,各国也对日本企图独占满蒙的征兆提出了警告。3月,日本陆军中央部制止了关东都督府方面的“满蒙举事” 计划。4月,福岛安正将川岛浪速也召到东京,指令其停止“满洲独立运动”。

日方之所以中止“满蒙举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