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2/4页)

供求矛盾的反复冲击下,市场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机制以防止

价格的暴涨暴跌,这样谷物生产地的经销商便应运而生了。他们开始在交通要道旁边设立了

商行,修建起仓库,收获季节从农场主手中收购粮食,等到谷物湿度达到规定标准后再出售

什么是期货市场(2)

运出。当地经销商通过现货远期合约交易的方式收购农场主的谷物,先储存起来,然后分批

上市。

当地经销商在贸易实践中存在着两个问题:一个是他需要向银行贷款以便从农场主手中购买

谷物储存,另一个是在储存过程中还要承担着因谷物过冬巨大的价格风险,一旦来年粮价下

跌,利润就会减少,甚至亏本,而价格波动也有可能使当地经销商无利可图,甚至连成本都

收不回来。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最好的办法是“未买先卖”,以远期合约的方式与芝加哥的贸易

商和加工商联系,以转移价格风险和获得贷款,这样,现货远期合约交易便成为一种普遍的

交易方式。粮食经销商在购入谷物后立即签订供货合同,以事先确定销售价格,进而确保利

润,逐渐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摸索出了一套远期交易的方式。然而,芝加哥的贸易商和加工

商同样也面临着当地经销商所面临的问题,所以,他们只肯按比他们估计交割时的远期价格

还要低的价格支付给当地经销商,以避免交割期价格下跌的风险。由于芝加哥贸易商和加工

商的买价太低,到芝加哥去商谈远期合约的当地经销商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去寻找更广泛

的买家,为他们的谷物讨个好价。一些非谷物经销商认为有利可图,就先买进远期合约,到

交割期临近再卖出,从中盈利。这样,购买的远期合约渐渐增加,改善了当地经销商的收入

,从而使当地经销商支付给农场主的收入也有所增加。

1848年,芝加哥的82位商人发起组建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其实,当初的芝加哥期

货交易所并非是一个市场,只是一家为促进芝加哥工商业发展而自然形成的商会组织。芝加

哥期货交易所发展初期主要是改进运输和储存条件,同时为会员提供价格信息等服务,促成

买卖双方达成交易。直到1851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才引进了远期合同。当时,粮食运输很

不可靠,轮船航班也不定期,从美国东部和欧洲传来的供求消息很长时间才能传到芝加哥,

价格波动相当大。在这种情况下,农场主即可利用远期合同保护他们的利益,避免运粮到芝

加哥时因价格下跌或需求不足等原因而造成损失。加工商和出口商也可以利用远期合同减少

因各种原因而引起的加工费用上涨的风险,保护他们自身的利益。

但是这种远期交易方式在随后的交易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困难,如商品品质、等级、价格、

交货时间、交货地点等都是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达成的,当双方情况或市场价格发生变化,

需要转让已签订的合同,则非常困难。另外,远期交易最终能否履约主要依赖对方的信誉,

而如果对对方信誉状况作全面细致的调查,费时费力、成本较高,难以进行,使交易中的风

险增大。针对上述情况,芝加哥期货交易所进行了两次堪称革命的变革,一是合约的标准化

,二是结算制度的建立。1865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实现了合约标准化,推出了第一批标准

期货合约。合约标准化包括合约中品质、数量、交货时间、交货地点以及付款条件等的标准

化,同时还规定了按合约总价值的10%缴纳交易保证金。标准化的期货合约反映了最普遍的商

业惯例,使得市场参与者能够非常方便地转让期货合约,同时,使生产经营者能够通过对冲

平仓来解除自己的履约责任,也使市场制造者能够方便地参与交易,大大提高了期货交易的

市场流动性。1883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成立了结算协会,向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会员提供

对冲工具。但结算协会当时还算不上规范严密的组织,直到1925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结算公

司(BOTCC)成立以后,芝加哥期货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