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2/4页)

点在她以后从政乃至于“南面称孤”的一系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成为她一生功过参差的修养、品德、性格和心理根源。

到了公元636年,即唐太宗贞观十年,历史上著名的贤德的皇后长孙氏病逝。 唐太宗十分伤心,非常怀念她,他曾在宫中筑造了一个土台,天天站到上面眺望她的坟墓,连朝政都有些疏于治理,。以讲直话闻名的大臣魏征看不下去了,他来到宫中,唐太宗请他也到台上去看一看亡妻的坟墓,魏征告诉唐太宗,他只看见了唐高祖李渊的坟墓。魏征的话使唐太宗从怀念的沉湎中惊醒,他不再去天天望亡妻的坟墓了,可又并没有排解心中的愁苦,看到过去的六宫粉黛,美女佳人,竟是兴味索然。这时就有一些善于逢迎的大臣建议唐太宗在天下再一次选美。

武则天在长安很有名,再加上家庭的地位,她自然成了选美的目标。有一天,唐太宗派传旨宦官飞马来到武家,当众宣读诏书:封武则天为才人,命她即刻进宫。杨氏听完诏书,又惊又慌,心想:皇帝妻妾众多,除正妻皇后以外,还有妃、嫔、婕妤、美人等级别,而才人的地位最低,如果得不到皇帝宠爱,那就要在深宫内院熬一辈子。想到这里,她禁不住抱住女儿失声痛哭道:

“儿啊,想不到你父亲去世不久,家里就飞来横祸。你要是进了宫去,只怕我们母女再也没有见面的日子啊!”

十四岁的武则天却异常平静,反而笑着劝慰母亲说:

“母亲不必过分悲伤。依女儿看来,进宫侍奉皇上倒不一定是件坏事呢。”

“什么?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杨氏听说,很惊讶地问道。

“女儿此番进宫,只要事事察颜观色,处处小心待候,就能博得皇上欢心。到那时候,不但女儿享不尽荣华富贵,还能光耀门庭,给母亲脸上争光!”武则天一字一句地回答,显得很自信。

杨氏这才明白,自己的女儿是把进宫看成进身的阶梯。想到女儿自小聪明过人,八面玲珑,说不定真会得到皇上的宠爱。杨氏这才不再哭了。隔了两天,武则天拜别了母亲,高高兴兴地进了宫。

这段描写充满想象力,却是把武则天不同寻常的胆识刻画得淋漓尽致。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 14岁的武则天以长相俊美,才德出众入选宫中,受封“才人”。入宫之后,武则天行事干练,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太宗欢心,遂赐号“媚娘”。过了一段时间,太宗又发现她和其他妃嫔大不一样,除了美貌端庄,还有很好的学识,遇事颇有见地,并且懂得礼仪,知晓大体,随即便把她从侍穿衣着的行列,调入了御书房侍候文墨。这一变故使武则天开始接触皇家公文,涉及到政治领域,她因此了解了一些宫廷大事,并能读到许多不易得见的书籍典章。这段时间,她的眼界大大开阔了,再不是那个仅仅依靠姿色寻求机会的少女。从此之后,她也开始接触官场政治和权术,这些都为今后的权力之争打下了基础。

(21)

据说,武媚娘在宫里还跟学士学习了其他很多东西,不仅仅是简单的读书写字,她还和宫女们一起参加了儒学讲习。武媚娘学得很快,除了研究儒学以外,凡是能学到的东西,都贪婪地吸收。其中她特别热心学习的,就是王羲之的书法,据说,太宗对王羲之的笔法非常向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她那种婉转流畅的独特笔法、飞白,都有很大的进步。同时,她还主动学习律令及宫中的典礼仪式等,很快便成了个行家。

按照唐初后宫的制度,有所谓“四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的编制,也就是说,除了皇后之外,还另有一百二十一位不同级别的妾侍。 “四夫人”是;贵妃、德妃、淑妃、贤妃。“九嫔”是: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二十七世妇”是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八十一御妻”是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另外还有上千名没有名号的宫女。唐朝后宫编制严谨,只能依次升补,不能巧立名目,随意更改。武则天被封为“才人”,算起来在皇帝的一百二十二位御妻中排名第三十几位,以她十四岁的年纪,不算太高,但也并不算太低。 武则天是在贞观十一年的深秋时节被召入宫的,原本想有很好的升迁的机会,但她侍候唐太宗十二年,而唐太宗也对她宠爱有加,可是一直到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驾崩,却始终未曾再予晋级加封。是什么原因呢?至少有两件事情,使唐太宗把武则天的身份固定在“才人”的地位,以阻绝她在后宫之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