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3/4页)

01~2007年)——高速发展阶段

2001年,越共召开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的概念,成为越南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突破,这也是其革新开放事业不断发展和逐步深化的必然结果。越共“九大”提出越南21世纪的经济发展路线是:促进工业化、现代化,建立独立自主的经济,使越南成为一个工业国,优先发展生产力,同时按照社会主义定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为落实上述发展目标,越共“九大”进一步明确指出,越南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总体思路是高速和稳定增长,使经济增长与实现社会进步、公平和环境保护并行。在对外开放方面,2006年越南出台并实施了《投资法》和《企业法》,并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当年吸收外资合同额达到102亿美元,外资企业总产值达到294亿美元。经过调整,越南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1~2007年,越南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达到7�7%,为东盟各国之首,仅次于中国位居全球第二。2006年6月,越共召开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提出了越南2006~2010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申了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努力实现2010年GDP比2000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为7�5%~8%,争取超过8%,尽早使国家摆脱欠发达状况。

20年来越南社会主义的全面革新主要涉及思维革新、农业革新、工业革新、投资革新、金融革新、价格革新、分配保障制度革新、外交革新等方面。越南20年来革新的基本举措和成效可概括为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1986年越共六大报告提出:我们正在管理有过渡时期特点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生产。1989年越共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定向的、由国家管理的、多种经济成分的市场机制。“社会主义定向”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说经济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改革是为了发展、壮大而不是削弱社会主义经济。二是说越南目前尚未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因此还不能完全消除非社会主义经济成份,来实行完全的社会主义原则。1991年越共七大明确提出:彻底废除官僚集中统包制,形成有国家管理的市场机制。1996年越共八大进一步明确肯定:由国家管理的、按市场机制运作的、多种成分的商品经济已初步形成。从而基本确立了越南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为使市场机制有活力、有效益,越南不断完善经济环境,保障经营者的自主权,鼓励合法健康的竞争,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关系的水电、汽油等价格,由国家根据市场情况定价。国营经济成分、集体经济成分、个体经济成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等五种经济成分必须在法律容许的范围 内从事经营活动,在法律面前平等竞争。革新之后,由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非国营经济的发展,使工业、农业,尤其是商业服务业发展迅猛,使经济结构比重发生变化,国民经济显得生机勃勃和有活力。

第二,农业革新——改革的突破口。越南革新开放是从农业入手的。1988年4月越共中央政治局作出著名的《关于农业经济管理的革新》第10号决议,彻底调整了农业政策,明确家庭农户为农村基本经济单位,长期稳定承包土地,期限为 10~15年,承包额5年不变,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93年7月越南国会通过《土地法》,进一步明确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规定种植一年生作物的耕地使用期为20年,种植多年生作物的耕地使用期为50年。当使用期满后,农户还可以继续承包使用。同年越共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改革农产品的流通分配和价格政策,农户剩余农产品可以在自由市场上出售。 此外,国家还对农业实行改革性倾斜,削减土地税,增加农业投入,实行农产品价格补贴制,大力发展创汇农业。经过艰苦的努力,农业革新在第二年就取得了显著成绩。1989年越南粮食产量首次突破2000万吨,不仅一举摘掉了缺粮国的帽子,实现粮食自给,而且出口大米 150万吨。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南农业持续稳定增长,农业产值平均增长46%,粮食的增长速度为55%以上,已高于人口增长速度,1997 年人均占有粮食超过400公斤,大米出口逐年增加,1997年达386万吨,成为仅次于泰国的世界第二大米出口国。

第三,工业革新——经济改革的重点。工业革新是越南全面革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