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 (第1/4页)

“这是晚辈的一点心意……”

王莽把黄金从身后拿出来,三十斤黄金分开了两块绸缎包裹,王莽解开其中一包,连同宝剑一起推到陈汤面前。

“这剑是……”

陈汤坦然接受了王莽的礼物。他对宝剑很感兴趣,就剑鞘看上去,就觉得做工精良,会是把好剑,镶在剑柄上的玉石,也是美轮美奂的。

“这剑是匡衡丞相赠予我大伯的,因为镶在剑柄上的宝玉可以蓄元气,养精神,可以减少病痛。现伯母知道我来探望将军,特意让我把剑转赠于将军,祝将军身体健康,减少病痛。”

“回去请代我谢谢王夫人,就说礼物收到了,我也祝她身体健康。我现在是老了,不中用了,不能过去回谢她。以前年青,心里头曾有些豪气的,现在也就一病夫而已,真不中用了。箕闳,把剑抽出来看看。”

箕闳把剑抽出来。只见剑尖也镶着玉石,但剑身却是寒光闪闪。

“端的是一把好剑呀。”

箕闳赞道。他把剑放在陈汤面前,陈汤把起剑柄,轻轻抚摸了一下,似乎在感受它的精良做工。陈汤翻过剑,看到剑身下方,刻着“乐安侯衡赠”几个字,表情略有些异样,但没说什么。这剑是装饰剑,可作礼仪用,是不用于战场上的。当然,这终是一把剑,看着它锋利的刀刃,总会勾起他对战场的回忆。

“我现在是无力挥起它了。真是一把好剑。谢谢你带来这么好的礼物。而且是匡衡丞相的剑。我记得《诗经》这样唱过的:

你怎会没衣服穿?

我们同穿这袍子。

王上发兵出征,

戈矛已准备好,

你的敌人就是我的敌人。

你怎会没衣服穿?

我们同穿这汗衫。

王上发兵出征,

矛戟已准备好,

我们肩并肩站起来。

你怎会没衣服穿?

我们同穿这裳裙。

王上发兵出征,

铠甲已准备好,

走,我们上前线。”

这首英气勃发的《秦风·无衣》,在陈汤的吟诵下,别有一番苍桑感。王莽似乎理解到了,匡衡剑赠王凤时所蕴含着的同袍情谊。箕闳拿过剑,举起指向空中:

“兄弟们,和我肩并肩,我们一同奔赴前线。来犯我汉朝者,我送你们下地狱去。”

箕闳心情激动地叫了一句。

匡衡与陈汤原本关系不错,都是穷苦出身,都爱读书,又都仕途不顺。匡衡九次考科甲,最后才中了丙科,补为太原郡文学卒史。陈汤更倒霉,原本获富平侯张勃推荐,不料父亲过世,没有回家奔丧,因为不愿错过机会,结果被检举,不但没被获任,还被拘捕下狱,连累张勃被削食邑二百户。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原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代为丞相,就是这一年,陈汤和甘延寿在大漠立下奇功。班师回朝日,中书令石显、匡衡等认为甘延寿和陈汤假传圣旨,罪当判死,以功抵罪,不治罪,也不封赏。后刘向上书仅以功罪相抵不公平,因为他们的功劳更大。于是,汉元帝先赦免他们之罪,然后封甘延寿为义成侯任长水校尉,陈汤为关内侯任射声校尉。

虽然自己的赏赐因匡衡的关系挺有波折的,但陈汤对匡衡倒没有私怨,他自己也知书识礼,知道匡衡之议也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着想。

汉朝的儒家,在处事方式上有完美主义倾向,他们认为法律就应该公平公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所谓“法不阿贵”也。“礼”,就是礼法,就是*的法律保证;“刑”就是刑律,是对犯罪的法律处罚。“下”有卑下歧视之意,古时“上”通“尚”。这话的意思就是“礼法”的制定,即*,不应歧视庶人;刑律的执行不能对大夫网开一面。庶人和大夫虽然社会地位不同,但*面前,法律面前,是平等的。就是等同于“礼不卑下庶人,刑不尊尚大夫”的意思,只是这话在汉代以后被歪曲了。其实如果用相反的话来说就好理解:“礼下庶人,刑上大夫”,就是庶人在礼的下面,大夫超越在刑的上面。

“有兴趣看看我的收藏品吗?”

陈汤然而问王莽。

“好呀。当然有兴趣。”

对主人家的热情,王莽高兴地回答道。

“东西就收起来吧,这剑放天宝阁。”

陈汤跟箕闳说。

天宝阁是他的私人收藏室。箕闳收拾起东西,一起到天宝阁,途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