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2/4页)

打败炎帝,在涿鹿建立了都城,之后再南渡黄河,迁都有熊,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按当时的情况,这个涿鹿不大可能远离中原黄河沿岸,很可能就在解地(今山西运城) 一带。就地理位置和远古交通条件而言,一方面,这一带距离炎帝所统治的以淮阳和曲阜为中心的黄河下游地区不十分遥远,有利于炎黄联合同蚩尤作战;同时也和有熊距离相近,便于黄帝迁都南下。另一方面,蚩尤集团 原属于炎帝部落联盟 ,当时不大可能北方边陲地带同炎黄作战。所以我们认为,上述后一种说法比较接近当时的情况。也就是说,在河东这块土地上,曾经留下华夏文明的伟大开创者的重要活动足迹。

再说尧、舜、禹。《史记》称尧是帝喾(高辛氏)的儿子,距黄帝五世;舜是帝颛顼(高阳氏)的七世孙,距黄帝九世;禹是颛顼的孙子,距黄帝五世。三人世次显然有很大讹误,但说明他们作为当时先后出现的三个大的部落王国的首领,都和黄帝部落有着血统传承的关系。

尤其重要的是,他们的活动中心都在河东。《左传》引《夏书》曰:“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冀方即《禹贡》所说的冀州。杜预注曰: “唐、虞及夏同都冀州。”孔颖达疏曰:“尧治平阳,舜治蒲坂,禹治安邑。三都相去各二百余里,俱在冀州,统天下四方,故云‘有此冀方’也。”冀州是《禹贡》所载夏禹治水划分天下为九州的第一州。夏王朝建立后,各州的贡物各循本州河道运送,最后都“入于海”以达冀州,冀州就成了九州的首州。

冀州在哪里?孔颖达《禹贡正义》有云:“东河之西,西河之东,南河之北,是冀州之境也。”此处所言之河均指黄河,因河水环曲流向不同而异名。古黄河下游自南向北纵贯今河北中部稍偏西,至天津附近入海,称东河;山西和河南之间的称南河;山西和陕西之间的称西河。三者之间即冀州地域,主要是今山西南部、豫西、秦东,还有河北西边少半部。

尧、舜、禹的都城平阳、蒲坂和安邑都在河东地区。所以,这里是“帝王所都”,冀州的中心地区 ,遂称中国 。在这块土地上,炎黄开创的华夏文明,经由尧、舜、禹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虽然,夏王朝至太康以后,随着势力向南扩展,活动中心移向豫西一带,故史家有“禹都阳城,伊洛所近”(韦昭《国语注》)和 “颖川、南阳,本夏禹之国”(《汉书。地理志》)的说法,但是,夏禹时代的活动中心在河东地区则是毋庸置疑的。

再说殷契和周弃(后稷)。《史记》称契为帝喾次妃有娀氏女简狄所生,弃为帝喾元妃有邰氏女姜嫄所生,二人均系尧的异母兄弟,黄帝的五世孙。这个说法,史家早有异议。看来,他们未必一定为帝窖之子,很可能属于帝喾族的分支,都是当时一个部落王国的首领。并且,契和弃“兴于唐、虞、夏之际”,即活动于尧、舜、禹时代。

据说,契“佐禹治水有功”,舜命契作“司徒”,主“五教”,“赐姓子氏”;弃“好耕农”,尧“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舜命弃“播时五谷”,“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契和弃作为商族和周族的始祖,殷商和姬周文化的原始开创人,他们的活动也主要在河东地区。史称契的父系“帝喾都亳”,此亳邑据说缘起于河东地区的薄山(亦称雷首山或历山),位于薄山附近;母系“有娀氏当在蒲州”,亦属河东。又,“契居蕃”,蕃地据说在薄山(中条山0以西不过百里,距帝喾族不远,几与有娀氏相毗邻。由此看来,商族的策源地当在今山西永济至陕西华县间,也就是河东地区及其周围。

姬周的始祖弃的父系与契同。母系有邰氏在今闻喜、稷山一带,古称邰邑或邰国。弃自幼生长于邰,后舜又“封弃于邰”。这一带的稷王山,山上有稷祠,山下有稷亭,就是当年后稷播百谷之地。可见河东地区也是弃的活动中心。

以契和弃为始祖,以河东地区为策源地的殷商和姬周文化,是中国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由炎黄开创的华夏文明,经历尧舜禹以及夏王朝的发展,至殷商和西周尤其是西周时代达到鼎盛,形成了完备而成熟的文化形态,并由此奠定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格局。

综上所述,如果把文明史前期中国原始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华夏文明起源及其发展的历程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总根系”,那么,河东地区的文化便可以说是纵贯其中的一条“直根”或“主根”,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整个中华文化的“总源头”。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唐诗与河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