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页)
写了一个在外苦于行役的人,不是悲叹自己的处境,而是对无依无靠的父母非常担忧。这类诗篇,在《诗经》中是不多见的。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而河东尤甚。这是汾河水里激起的闪烁着人性光彩的一朵晶莹浪花。
总之,《诗经》是承载河东文化的最早、最可信的母体之一。“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魏风”和“唐风”是这块热土上最早的歌唱之声。带着那个时代的身影,带着那个时代的乡音,使我们可以乘着这一叶“文字之舟”,溯历史长河而上,去寻觅那悠远的河东文化之源。
华夏的源头始河东
河东地区由于漫长的原始文化的积淀,且由于地处中原黄河流域、黄土高原腹地,远古时代气候温润,物产丰富,具有发展农业生产、铸造农耕文明的无比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因而在华夏文明起源及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总根系中的“直根”。苏秉琦就说“小小的晋南一块地方曾保留远自七千年前到距今二千余年前的文化传统。可见这个‘直根’在中华民族总根系中的重要地位。”
关于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考古学界有所谓“四大区域”之说:一是黄河流域文化区,二是长江流域文化区,三是珠江流域文化区,四是辽河流域文化区。这四大区域事实上代表了三种类型的文化,即中原文化、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并且,四大区域的文化各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序列,都可以追溯至四、五千年以前。这表明,古老的华夏文明并非起源于一时一地,亦非一个地区向外扩散的一堆篝火,而是星星点点形成燎原之势,通过各自的发展序列共同进入文明时代,最后汇集成统一的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
然而,无可辩驳的事实是,中原黄河流域文化区,尤其黄河中、下游交汇处一带,具有比较深厚的原始文化积存,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文化发展序列,连绵不断地延续了下来,率先进入文明时代,并对其他各个文化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所以,这里事实上构成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值得注意的是,河东地区即位于黄河中、下游交汇处一带,也就是中原黄河流域文化区的中心地带,这样,它在华夏文明起源及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就可想而知了。用苏秉琦教授的话说,“‘中国’一词最初指的是晋南一块地方”,因为,晋南地方是当时的“帝王所都”。“帝王所都曰中,故曰中国”,而“‘中国’一词的出现正在此时”(同前)。“帝王所都”意味着,古河东地区曾经是华夏民族的先祖创建和发展华夏文明的活动中心。这,也就是苏秉琦教授所说的晋南地区作为中华民族总根系中的 “直根”的实质涵义。
华夏民族的先祖,最受到崇敬和称颂的莫过于炎帝、黄帝和唐尧、虞舜。夏禹以及商族的始祖殷契。周族的始祖周弃(后稷)。他们是开创和推动发展华夏文明的伟大领袖人物。据《史记》等史籍载,炎、黄二帝本系同胞兄弟(一说为同母异父兄弟),并且,“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就是说,华夏民族的先祖,原系一个大的氏族系列延续下来,他们之间有着血统传承的关系。《史记》还曾叙述了这种传承关系的发展序列(谱系),尽管其中不乏虚构成分,但至少能够反映出华夏族先民及其领袖人物的一种历史联系。这里要着重说明的是,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和考古资料的印证,开创和推动发展华夏文明的上述领袖人物,主要是在河东大地进行活动的。
先说炎、黄,炎黄二帝最重大的政治活动就是发生在他们之间以及他们和蚩尤之间的循环战争,战场在涿鹿和涿鹿附近的阪泉。先是炎黄联军大战蚩尤于涿鹿,以禽杀蚩尤而告终;接着,炎黄集团又三战于阪泉,黄帝战而胜之,遂取代炎帝作了天子。那么,这个涿鹿究竟在何处?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在今河北省西北部的涿鹿县一带,一说在今山西省南部的运城县解州镇一带,解州古称解梁,也曾经称作涿鹿。
现在看来,后一说可能较接近当时的情况。因为,据史载,炎帝长于渭河流域的姜水,故姓姜;黄帝长于泾河流域的姬水,故姓姬。炎黄氏族都源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腹地的今陕西境内。又,炎帝初都于河南淮阳一带的陈,后迁都山东曲阜一带的鲁;黄帝初都于涿鹿,后迁都河南新郑一带的有熊。
这么看来,当时的情况大体上是: 炎帝部落一支 的蚩尤 不服管教 ,首先威胁神农氏炎帝的统治,而“神农氏世衰”, “弗能征”, 求助于 黄帝,“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史记》)。接着黄帝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