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页)
酥牵�患也患笆�仪俊�
第三首题为《操武艺》,讲的是“团练”中的“练”字。曾国藩号召书生、农民、工匠、商人和雇工,学会用石头、石灰罐、叉子、耙子、长矛、弓箭以及铳和炮做武器,练好使用这些武器的本领。起始的两句是:要保一方好土地,大家学些好武艺。武艺果然学得精,纵然有事不受惊。 电子书 分享网站
1852年(咸丰二年)(13)
曾国藩擅长写一些通俗而贴近生活的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内容包含实用的知识和朴素的思想。他写的这组韵文,在湖南乡野广为流传,影响颇大。而且这组韵文也已表明,曾国藩虽然自称不懂军事,但他至少对于团练一事,其实颇有一番见解。
张亮基和潘铎这两个在任的大员,身处被战火包围的省会,却没有曾国藩的那种从容。他们身系一城的安危,必须为军队服务。他们不懂军事,但慰劳军队,却是拿手好戏。他们每天带着酒肉饼粥,去犒劳守卫城墙的军士们,还悬赏鼓励他们出城作战,每斩杀一名太平军,就奖励五十两银子。
这两个官员的鼓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城内的居民,个个奋勇,青壮年都拿起了武器,老人小孩则送饭送水,夜晚点着灯坐在家门口,防备有人为太平军做内应。每当太平军攻城时,阵地上的士兵发出喊叫,市民们也跟着呼喊,连湘江水也为之震荡。
事实说明,在这场攻防战中,湖南文化人所做的工作,大大鼓舞了防守一方的斗志。
19
左宗棠在长沙炮火连天的日子里,于10月8日攀绳登上城墙,进入城内,张亮基大喜过望,将省城的防务全部托付给他。左宗棠不负厚望,昼夜调拨军粮,处理文书,部署防守兵力。他的各种建议,巡抚无不采纳,下令付诸实施。
在军饷告缺时,左宗棠建议,向城内的殷实人家借银供给军饷,张亮基立刻采纳,黄冕则积极活动,借到了四万两银子,解决了燃眉之急。
左宗棠为清军防守长沙贡献了智力,一生的功名也就从此开始。
这个起点,其实是左宗棠期盼已久的。
1852年以前,科场失意的左宗棠,不能踏着科班正途进入社会上层,进而实现他的志向。他三次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已经对科场绝望,打算一生务农。
但他是一个有文化的农民。左宗棠在二十三岁那年,就在自己结婚新房的对联上,写下了自己的抱负: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他所读的书大大超出了儒学经典的范围,包括被当时的正统学派视为旁门左道的科学著作和知识读本。
左宗棠恃才傲物,自视甚高,不少人认为他过于狂妄,唯独友人胡林翼极力称赞,说他横览九州,才智超群,必成大器。
胡林翼没有看错人,左宗棠的确有两样值得他本人骄傲的资本:满腹经世致用的学问,以及刚正清高的品格。
因此,他虽然一身布衣,却能得到一些大人物的赏识。
1830年,年仅十八岁的左宗棠到长沙拜访著名务实派官员和经世致用学者贺熙龄,就得到了国士的待遇。
1837年春天,位高望重的两江总督陶澍回乡省亲,途经醴陵。走进县里的公馆,迎面看到一幅山水画,上面有两句小诗:一县好山为公立,两度绿水俟君清。
已过花甲之年的陶澍暗暗吃惊:小小醴陵,居然有老夫的知己!他说这里的山山水水,都是老夫一腔正气的见证。陶澍这一激动,自然要见见诗文的作者。
二十五岁的左宗棠走到了陶澍眼前。年迈的总督与这个素昧平生的年轻人彻夜长谈,共议时政。左宗棠要拜总督为师,毕生仿效。陶公爱才,欣然应允。
第二年,左宗棠第三次考试落第,断了考功名的念头,前往金陵,谒见陶澍。左宗棠在这里再次开阔了眼界,并与陶澍定下了儿女的亲事。
陶澍去世后,左宗棠受贺熙龄的重托,从1840年到1847年,在安化陶澍家中任塾师,教育未来的女婿陶桄。
八年教书生涯,左宗棠博观纵览,从陶澍的往来书信中,了解了林则徐其人。他注意观察社会,重视时务,努力寻找挽救大清国衰败的途径。鸦片战争期间;他感愤时事,多次上书贺熙龄,议论战守机宜,力主抗战。
1849年,赫赫有名的禁烟大臣林则徐经过长沙时,派人把左宗棠从湘阴叫到船上,举行了著名的“湘江夜话”。左宗棠在夜间匆匆赶来,一脚踏上船板,扑通一声跌进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