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 (第3/4页)

了一福。那学生高高矮矮,从十岁到十三四岁上下,煞是好看。内中惟有那樱儿,年纪大些,又不算在学生以内,当时是站在中一排的下手一边,算是同送学来看的人一起。这个礼节既行之后,黄绣球、毕太太合着几位同志,约略说了些话,无非是谦让勉励以及追思陈老太太,庆贺今日开学的意思,就推尊了王老娘、曹新姑二人,在堂安席。学生当中,有的留,有的不留,樱儿也再三辞了,一共只安了五席,还不曾坐满。不过二十余人,第一席是王老娘坐的首位;第二席是曹新姑坐的首位;余下也不分大小次序,随意入坐。王老娘、曹新姑二人当下笑逐颜开,原不肯坐两个首席,因是黄绣球分派,有个不得不坐不敢不坐的样子。等一齐坐定了,黄绣球拿一把酒壶又单在他二人面前筛上了酒,说:“今日这酒,专为你二人而设,有了你二人,才有这学堂,有了这学堂,才如了我的志愿。自从有个学堂名目以来,开女学堂的别处已有,问谁能像我,就收服了你们当尼姑的做到教育上的人?将来在我的结果,虽还不晓得怎样,在你们两个人的结果,却是我造出来的。我黄绣球要绣成一个全地球,这件事也算得是一手新鲜活计了,应得敬了你们一杯,我也自己吃一杯。”大家都拍手欢笑。

王老娘、曹新姑随即站起来,取过酒壶代黄绣球争着筛了酒,说:“黄奶奶是应该多吃几杯的。”于是毕太太、文毓贤、胡进欧诸人均此斟彼劝,开怀畅饮。在座的女学生也跟着十分快乐。

黄绣球领过一两杯,回头又向毕太太道:“姊姊,这学堂虽是我的发起,实在是姊姊的成全,也应该敬姊姊吃个两杯。”毕太太忙按着酒壶说道:“这是那里话,论起这个原因,自然第一是妹妹同通理先生的能力;第二是王老娘、曹新姑二人的功德;第三就是那陈老太太的赞成,众姊妹的光彩。”大家听说,都道:“这更说不着我们,我们大家沾了黄姊姊、毕姊姊的光彩罢了。”黄绣球到底替毕太太斟过一杯,坐下笑道:“大家都不要客气,倒是毕姊姊讲王老娘们功德的那句话,如今我来问问王老娘们:这种事,比当初你们拜菩萨修行的,到底怎样?好处在那儿呢?”王老娘忙支开嘴,笑迷迷的答应说道:“菩萨就是人,人就是菩萨,那泥塑木雕的,讲他做甚?”曹新姑也说:“做菩萨的功德,是给人瞧不见,什么补气呀报应,都是渺渺茫茫,到底人教人有点凭据。你看今天来的小姊妹们,若是一个个教了出来,能够自己立身立业,就将来没有丈夫儿子可靠,不至于做的家人的勾当,岂不便是福气?想起我们从前当尼姑,真可笑煞人!”

吴淑英插上来说道:“新近我看见一张新闻纸,讲云南制台,因为云南省城里要设立学堂,没有个空地方,就出起告示,禁止和尚尼姑不许削发,已削的要留起来还俗,出空了那庵堂庙宇,改为学堂,把庵堂庙宇的出产查清了,提八成做经费,余下二成,分给那老病的和尚尼姑,养他到死。尼姑年轻的,替他相当择配,委了云南府知府管理这件事。那知府奉命而行,到了一个庵里,有两个年轻尼姑执定不肯留发,不愿嫁人。知府再三开导,两个尼姑再三不依。逼得没法,就双双的在那知府衙门口牌坊柱子上一头撞死了。”

黄绣球抢着说道:“这是在勉强要替他择配上来的,若是说随他两个自己去配人,我晓得这两个年轻的一定不死。我们中国风俗,只把男女的婚姻大事任着父母做主,父母又只听着媒人的话说,泥住了男女不见面,拘定了门户相当,十人有九,成为怨耦,倒把什么巧妻常伴拙夫眠的话,归到缘分上去;又是什么月下老人,暗牵红丝注定了的,自古至今,也不知害死多少女人!至于寡妇再醮的话,王法本是不禁,自从宋朝人,讲出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又害尽无数的事,什么事不要廉耻,不成风化,都从这句话上逼出来。我听见说这句话的人,他家里就没有守着这个规矩。还记得宋朝以前的大贤人,大好佬,他母亲妻子,是再嫁三嫁的,尽多着呢。况且一个男人许娶上了几个女人,一个女人那怕没有见面,只说指定了是个男人的,男人死了,就该活活的替他守着,原也天下没有这等不公的事。讲来讲去,总是个压制束缚的势头。我们做女人要破去那压制,不受那束缚,只有赶快讲究学问的一法。有了学问,自然有见识,有本领,遇着贤父兄,自然不必说,便遇着顽父嚣母,也可以渐渐劝化,自己有几分主权,踏准了理路做事,压制不到我,束缚不住我。就是有人批评,我可还他一个道理,这都要从学问上来。如果先没有了学问,单是说我有我的权,父母管我不着,这就走路要走叉了道儿,不但受人批评,自己想想,恐怕也觉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