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问苍茫》:激荡中国企业的文学教案
金融危机下,劳资矛盾如何化解?
资本运作陷阱密布,《新劳动合同法》保护谁的利益?
第一部用中国现实阐释《资本论》的小说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的改革开放版
一部激荡中国企业的文学教案
血汗工厂的工人*,美女老板跳脚。国企的下岗书记拿着老板的钱,握着工人的手,听着大学教授的话,看着当地官员的脸。看真实的劳资矛盾,看*裸的利益追逐……台商、干部、大学教授、工人、农民,一条中国式的资本链条;交易、欺诈、无奈、无为,一种中国式的企业“大败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深圳一家血汗工厂的工人*了,台资老板不堪压力,重用倒闭国企的书记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女工以“*”为代价走出深山,过了试用期就要走人,找到书记就找到了主心骨和代言人,*平息了。书记是工人交心的“靠山”,是老板资本运作的法宝,看似两面讨巧,左右逢源,其实危机四伏,漏洞百出。工人从“企业的主人翁”变成“劳动力商品”,知识分子由从属政治而变成依附资本。最后,资本断链,老板失踪,工人走上街头,书记锒铛入狱。企业的困境、阶层的困境、人的困境轮番上演,资本运作的“大败局”不可避免。就在这时,《新劳动合同法》颁布,新的风暴悄然来临……《问苍茫》以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为背景,用惊心动魄的故事,鲜明个性的人物,深沉锐利的思考触摸社会现实,考量《新劳动合同法》的利弊得失,追问全球金融危机之下,“世界工厂”中国的未来走向……《那儿》的作者曹征路再次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资本运作中草根人物的人性与命运;再次用浑厚的现实主义笔法、富有社会理想的责任意识触及中国现代社会的整体现实。
恩格斯说,“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在《问苍茫》里,农民进城成了工人;国有企业的下岗工人成了CEO;大学教授成了资本顾问;村长变成了董事长;打工族变成了公民代理……小说中每个个体身份的变化都不那么简单,反应的恰恰是整个阶层乃至整个社会结构的重新组合。在这样的变化中,劳资关系已经成为全部矛盾冲突的核心。《问苍茫》以深圳一家台资企业的劳资矛盾为切入点,全面叙写由此带来的中国社会的现代变迁以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流动重组。在以点及面,由表入里,以史鉴今的叙写中,《问苍茫》深刻触及了中国社会由农业转向工业,由传统转向现代的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变化,它既可以作为深圳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深刻总结,也可以作为*《资本论》在中国的文学案例。
在温软的耳语式写作之风泛滥,越来越多的作家局限于“身边现实主义”和“个体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气下,在“底层写作”越来越失去生活基础和情感根基,日益变成“诉苦文学”、“安慰写作”,日益失去批判声音的写作环境中,曹征路的写作异军突起,他秉承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体察、对底层现实的批判认知,对未来社会发展走向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都足以赋予他表达文学理想和社会理想时候的高亢音调。文学写作为什么人的问题,作家的社会责任感的问题等等这些属于传统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老话题,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因为《问苍茫》的出现而拥有了新的内涵,也理应得到新的、更高的定位。
付艳霞:金融海啸中的中国声音
——长篇小说《问苍茫》的阅读感受
一场台风引来了一场*,这看似草率的开场却牵出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戏:国企的下岗书记变成了夹在老板和工人之间的“工贼”却毫不知情;以“*”为代价争取打工“名额”的女工发现受骗了,急于“报仇”;不堪体制内束缚到深圳“待价而沽”的大学教授,把自己卖了个好价钱却迷失了人性;靠解雇刚过试用期的工人起家的投机分子打起了《新劳动合同法》的主意,吸引了很多老板的注意;小小村长鼓胀起了走向更大政治舞台的野心,目标居然步步实现;老板断掉资金人间蒸发……长篇小说《问苍茫》以厚重的现实感和*立体的生活图景为200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原创小说拉开了大幕。
说起来,曹征路是一个“老”作家了,但他广为人知却是在2004年发表中篇小说《那儿》之后。这部写下岗工人的小说如今已经成为所谓“底层叙事”的代表作。其实,小说的价值跟意义远远不是描写“底层生活”那么简单,作家的写作价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