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 (第1/4页)

中国驻英公使郭嵩焘应邀参加日本在英订购的“扶桑”号铁甲舰的下水仪式。倭国订造的这艘军舰,由设计师里得操刀,沙姆达船厂建造。

扶桑号铁甲舰正常排水量3717吨,垂线间长67。1米、舰宽14。6米、平均吃水5。5米,水线带装甲厚231毫米,主要武备是4门240毫米口径的克虏伯后膛炮,采用老式的船腰炮房布置法,航速13节,属于小型的二等铁甲舰。依据当时的军舰分类标准,五六千吨及以上的铁甲舰称一等;三四千吨及以下的称为二等。

设计上虽然已显过时,但在当时的亚洲,这艘军舰无疑是强大、没有敌手的,对尚在襁褓之中的大清海军是个巨大的威胁。

以开明著称、六十余岁还在试图学习英文的大清第一任驻外公使郭嵩焘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勉赞数语”后,倭国已经拥有铁甲舰的消息很快传回了国内。

1878年侵琉球事件的余痛还没有消除,倭国现在竟然有了铁甲舰,其目的何在,昭然若揭。

李鸿章在随后给清廷的报告中激动地称“彼既以所有以相陵侮,我亦当觅所无以求自强”,由此,大清和倭国开始了一轮海军装备建设竞赛,受倭国的刺激,购买铁甲舰真正开始进入议事日程。

第九十八章 撤离

在倭国的的刺激下,清廷终于醒悟,最终拍板准备购买两条土耳其在英国订造的八角台铁甲舰。但是此时英国顾问赫德称:“早经转售他国”。

其实这两艘铁甲舰是被英国海军部买去了。李鸿章“函属丹崖探问”,李凤苞先回电“英肯转售”,继而又复信“英国海部允转售”。

这两艘铁甲舰,一名“柏尔来”,一名“奥利恩”,各重4,830吨,大于倭国西海舰队旗舰扶桑号腰炮房型铁甲舰,是典型的二等铁甲舰,其中,“柏尔来”可立即来华,“奥利恩”则“须迟一年后交卸”。

谈妥的售价是,“柏尔来”267,604英镑,“奥利恩”275,776英镑,两舰共计543,380英镑,比英国海军部买去前报称的每舰约25万英镑稍贵一点。

正当奕䜣、李鸿章紧张地为购买铁甲舰筹款的时候,英国发生政府更迭,迪斯雷利的保守党内阁倒台,格莱斯顿为首的自由党成为执政党。自由党内阁考虑到英国的海外殖民利益,不愿让中国拥有铁甲舰,便托词“中俄交涉吃紧,英碍于公法,不能再践前言”,拒绝向中国转售该两舰。

李鸿章醒悟到“铁甲若非利器,英人何至忽允忽翻”,凭着逆反心理,非购到铁甲舰不可。

经清朝驻英国公使李凤苞、徐建寅在欧洲反复考察比较,李鸿章于1880年当年底决定德国伏耳铿厂定造了第一艘铁甲舰。该舰长94。5米,宽18米,吃水6米,排水量7335吨,航速14。5节,是远东各国中最威武雄壮的战舰。

徐建寅称:“现在中国拟造之船,议仿‘英弗来息白’及‘萨克森’之制,集两者之长,去两者之弊,如此经营,似可列于当今地球第一等之铁甲舰。

经过查访,李凤苞于1880年12月4日向李鸿章致电:“钢面铁甲在德已定一艘,价六百二十万马克,炮另加。”

李鸿章则抖擞精神,奏请在德国伏尔铿厂续造第二船,并请敕下四处拨款。这两艘军舰便是“定远”和“镇远”,各重7350吨,连炮共用原平银约340万两。

两舰采用克虏伯火炮。铁甲舰的设计及技术均为当时最先进的。定远级的装甲布置类似英弗来息白的设计,厚达12英寸的装甲成碉堡式,集中在船身中部,保护机械、主炮及弹药库,而非分散在水线之上。

其吨位亦是远东第一,号称远东第一舰。1881年正式签署合约,每舰造价为620万马克。清政府吸收之前经验,派刘步蟾、魏瀚等熟识海军者到德国船厂监工。两艘战舰由李鸿章亲自名为定远、镇远。

至此,在折腾了数十年后,拖到沈葆桢入土之后,大清帝国终于拥有了两艘强大无匹的铁甲舰,北洋舰队的雏形已经产生。

想到购置钢面铁甲的整个过程,想到沈葆桢的音容笑貌,李鸿章不胜唏嘘。大清水师走了太多的弯路。

作为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创办近代企业最多的人之一,李鸿章的思想不可谓不进步。

创办近代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和观念的更新。李鸿章曾写有一份描绘蒸汽动力运转的奏折,无异于一百年前的一篇科普文章:

镟木、打眼、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