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1/4页)

闪�饲�旯潘略獯硕蛟恕�

当年的寺院后依条山,前临坡地,顺势而建,规模宏伟。中轴线上矗立有影壁、山门、水陆殿、大雄殿及凌霄阁等,峻宇嵯峨,散彩流霞。又有清泉自东流绕,苍松古柏四围,风光怡人。为昔日“解州八景”之一,更与永济的栖岩寺、万固寺并称中条山三大禅林。每当一年一度的设斋大会之际,环千里之内外,衣冠士女,云集辐辏,名人学士,咏诗吟赋,盛极一时。

再回到金代的静林寺,《金藏》是金代河东南路民间集资刻成的一种版本。运城一带地方在北宋末沦陷于金,人民由于身受兵灾的痛苦,很自然地加深了他们的宗教信仰。就在金熙宗皇统年间,人民生计稍为宽裕的时候,潞州崔进的女儿法珍(这或者是她出家以后的名字)便发起刻大藏经版来做宗教上的功德。相传她还砍断手臂表示坚决的愿心,因而感动了运城一带佛家信徒,热烈响应,甚至破户、鬻儿来帮助她,在她的倡导下,很快募集了不少资金,开雕大藏经版会在解州静林的天宁寺如期召开。

解州是刻版手工业中心,刻藏会设立在那里,显然是为了事业上的便利。刻版年代记在版片上的,最早是皇统九年(1149),最迟的是大定十三年(1173)。实际刻板的起讫和此相去不远,即是先后经历了三十年(约 1148~1177)。到了大定十八年(1178),就已印刷了一部金藏,亲自送到燕京(现在的北京),金世宗予以奖励,特为在圣安寺设坛,给她传授比丘尼大戒。其后不久,崔法珍适应需要,将全副刻版输送到京,收藏于弘法寺。因此,她又在大定二十三年(1183)获得赐紫,并加了‘弘教大师’的称号(关于这些事实,金章宗明昌四年,即1193年,曾由赵沨撰文记载,立碑于弘法寺。解州静林寺也因为这个原因,名扬佛界。

十分遗憾的是,这座名闻遐迩的千年古刹,《金藏》的雕印、传播发源地,现已荡然无存,瓦砾遍地,昔日的辉煌景象如过眼烟云。除新近才建的赝品,只剩下两座盗痕累累的墓塔、几块难以辨识的断碣残碑和一位远道而来、青灯做伴的女尼。面对着惨状,真无法发用语言表达。一个国家,首先要给百姓提供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一个民族,绝不能把文化遗产如此处置。每一个子民,绝不期待历史倒退。和谐社会,大势所趋。

静林寺,一座不该失去的佛教文化胜地。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鸣条岗上吟南风

舜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始祖,他颁布的“五常之教”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精髓。舜帝陵也因此成为了华夏儿女们寻根祭祖、拜谒旅游的一个好去处。

从运城市区出发向西北行驶20分钟的车程,便会来到曲马村,在这个位于鸣条岗西端的小村子里座落着为纪念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而建造的舜帝陵庙。孟子所说的“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中的“鸣条”指的就是这个地方。粗略算来,舜帝安卧在这里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所以今天我就来拜谒这位华夏道德文明的始祖,感受一下这千百年来积淀的历史风韵。

据记载,舜帝陵冢始于大禹时期,庙宇始建于唐开元26年(公元736年),舜帝陵庙原占地150亩,由外城、陵园、皇城三部分组成。陵庙曾屡遭战乱,毁坏严重,元末曾毁于战火,而今舜帝陵庙以全新的容颜展现在世人面前,并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魅力给亿万华夏儿女创造了一个游子归根、追思先祖的圣地。

步入陵庙外城的神道,便会有两株参天的古柏夹道相迎,在历经了数千年的风雨沧桑之后,它们本身就是一部历史。

古柏躯干苍劲,虬枝峥嵘,宛如一道天然的“树门”。据树下的古碑记载,古柏在这里已经生存了四千余年,令人称奇的是两株古柏上居然各抱一株枯柏,活柏紧紧缠绕着枯柏,究竟活柏怀中的枯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枯萎的,人们已无从知晓,只是枯柏静静卧在伴侣怀中的那份安详与活柏忠诚守护伴侣的那份执着实在让人惊叹。

活柏抱死柏自古就被人们称为佳话,当地老百姓都亲切地称它们是“夫妻柏”、“连理柏”,如果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的故事是我们人类间流传的爱情神话,那么活柏抱死柏则是草木间演绎的爱情真实,看了它们,谁还会再去说什么草木无情。

沧海桑田,庙宇几度兴废,而唯独古柏依然苍翠,在古柏下的这通《鸣条古柏录存》石碑上这样称到“肃深古茂,几千年物,凡所以护帝陵表圣迹也”。

从古柏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