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前言

世界是一个舞台,任何细微的台词变化都会引发戏剧性的不同。

有个笑话是这样的:喜剧演员汉尼?杨曼(Henny Youngman)在提到昨晚的住宿时说:“什么破酒店的大毛巾!连行李箱都塞不进去。”

近几年,这样的道德困境(moral dilemma)有所改观。如今,人们不再考虑是否要撤掉酒店内的毛巾,而考虑是否重复使用毛巾。越来越多的酒店参与了环保计划,他们劝说客人重复使用毛巾以节约资源,减排清洁剂类污染物。酒店常常会在客房内摆放一张小卡片,以起到提醒客人的作用。

这样的小卡片折射出了说服力的秘密。

在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的情况下,什么样的卡片能达到最佳的说服效果呢?

在告诉您答案前,先来看看卡片的设计者如何鼓励客人参与环保。一项针对各类酒店的调查显示,此类卡片的重点都是放在环保的重要性上,他们希望以此说服客人重复使用毛巾。卡片上的文字全是老生常谈的一套,如毛巾重复使用有利于保护资源,还能防止对环境造成损害和污染。此外,卡片周围还会配上些醒目的环保图片,如彩虹、雨点、热带雨林……,甚至还有驯鹿。

一般来说,这样的说服策略会有一定效果。某大型环保标志生产商表示,多数客人住宿期间至少会重复使用一次毛巾。看来,这些标志带来的效果还是较为乐观的。

尽管如此,心理学家仍在寻找更有效的说服办法。好像路边“虚位以待”的广告牌一样,卡片也在向我们发出设计邀请:“来试试您的方法吧”。结果,我们发现只要稍稍改变说服方法,整个酒店业的环保计划就会收到更好效果。稍后我们会解释是什么样的改变。

严格说,推行环保属于个案。但从大范围看,我们想告诉人们的是,通过学习有效的说服技巧,每个人都能提高自己的说服力。正如本书提到的,一些简单细小的改变会令您更具说服力。我们会在不同场合进行相关实验,其中一些实验由我们完成,另一些由其他科学家完成。我们还将共同讨论实验中包含的道理。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让读者更好的掌握说服技巧,让当事双方各取所需。除了教给您各种有效并符合道德标准的说服技巧外,我们还列出了一些要提请注意的事项,它能帮助您做决定时抵制那些细微或明显的外界影响。

本书的实验依据不是伪心理学(pop psychology)或所谓的“个人经历”,而是用科学的方法解释说服过程中人们心理的变化。我们会用社会影响心理学为您答疑解惑。例如,为何近代一位梵蒂冈天主教主教逝世的消息一经公布,就有大批群众涌入千里以外的商店,购买与之毫不相关的纪念品?我们还将为您分析什么样的办公用品对说服他人更有帮助、人们能从影片《星球大战》中卢克?天行者身上学到怎样的领导才能、什么错误会令说服效果适得其反、怎样扭转劣势以达到更好的说服效果,以及自视或被他人视为专家会面临的隐患。

。。

说服是一门科学,而非艺术

关于说服力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一个半世纪。但至今这门学科还有其神秘性,它常常默默无闻地刊登在学术杂志中。虽说关于说服力的实验有很多,但多数人往往会忽视此类研究。面对“怎么影响他人”这个问题时,人们运用的是经济学、政治学及公共规范方面的知识。让人想不通的是,为何大家做决定时甚少顾及心理学知识。

一种解释是,和需要经过学习才能掌握的经济、政治及公共规范知识相比,人们认为自己靠直觉就能明白他人心理,这种直觉是在日常生活及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因此,人们在做决定时极少寻求心理学知识,也不会向心理学家咨询。过分的自信让人们错失了说服他人的最佳时机,更糟糕的是,人们对心理学的误解会把自己和他人陷于困境之中。

除了犯过分依赖个人直觉的错误外,过分的主观引导也会导致说服效果差强人意。例如:为何推广人员以环保做为毛巾重复使用的宣传点?也许他们的出发点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都在问自己:“什么会让我重复使用毛巾?”通过分析他们认为,能说服自己的答案,也同样能说服他人。但他们不知道的是,稍稍改动宣传语会令说服效果更好。

说服是一门科学。尽管它常被误认为是门艺术。很多有才能的艺术家都接受过技能训练,以更好的发挥天分。然而,真正享有盛誉的艺术家依靠的是天生的才能和创造力,这些是经他人指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