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2/4页)

已传位,

圣德北服南单于。

花门'上“未”和“攵”下“厂”和“刀”'面请雪耻,

慎勿出口他人狙。

哀哉王孙慎勿疏,

五陵佳气无时无。

【注解】:

1。延秋门:唐宫苑西门;出此门,即由便桥渡渭水,自咸阳大道往马嵬。

2。“九马”两句:指玄宗快马打鞭,急于出奔,丢下李家骨肉而去。

3。豺狼在邑:指安禄山在洛阳称帝。

4。龙在野:指玄宗出奔在蜀。

5。“朔方”两句:指哥舒翰守潼关的河陇、朔方军二十万,为安禄山大败事。

6。“圣德”句:后汉光武帝时,匈奴两分为南北,南单于(南匈奴王)遣使称臣。这里指肃宗即位后,回纥曾遣使结好,愿助唐平乱。

7。花门:花门山堡在居延海(在今甘肃)北三百里,是回纥骑兵驻地,故借以指回纥。

8。'上“未”和“攵”下“厂”和“刀”'面:即“梨面”。古匈奴俗以割面流血,表示忠诚哀痛。

9。“慎勿”句:钱谦益云:“当时降贼之臣必有为贼耳目,搜捕皇孙妃主以献奉者。”所以这里这样说。狙,猕猴。因善伺伏攫食,比喻有人会暗中侦视。

10。五陵:长安有汉五陵,即高帝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恰好玄宗以前的唐室也有五陵,即高祖献陵,太宗昭陵,高宗乾陵,中宗定陵,睿宗桥陵,施鸿保《读杜诗说》,以为“此就唐五陵言,非借汉为比,亦非惜用字面。”

11。佳气:指陵墓间郁郁葱葱之气,原是旧时堪舆家的风水之说。

12。无时无:意谓随时都有中兴的希望。

【赏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六月九日,潼关失守,十三日玄宗奔蜀,仅携贵妃姊妹几人,七月安禄山部将孙孝哲攻陷长安,先后杀戮霍长公主以下百余人。诗中所指王孙,应是大难中的幸存者。诗先追忆安史祸乱发生前的征兆;接着写明皇上弃王孙匆促出奔,王孙流落的痛苦;最后密告王孙内外的形势,由哀王孙转为对王孙的劝慰,等待河山光复。全诗写景写情,皆诗人所目睹耳闻,亲身感受,因而情真意切。荡人胸怀,叙事明净利索,语气真实亲切。写同情处见其神,写对话处见其情,写议论处见其真,写希望处见其切。杜诗之所以称“诗史”者,盖在于此也。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五言律诗

唐玄宗

夫子何为者,

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

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

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

当与梦时同。

【注解】:

1。栖栖(xi1):忙碌不安,指孔子周游列国。

2。鄹(zou1)氏邑:春秋时鲁地,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孔子父叔梁纥为鄹邑大夫,孔子出生于此,后迁曲阜。鄹氏邑,鄹人地。

3。“宅即”句:相传汉鲁共(恭)王刘余(景帝子)曾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及升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敢坏。

4。“叹凤”句:《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说凤至象征圣人出而受瑞,今凤凰既不至,故孔子遂有身不能亲见圣之叹。否,不通畅。

5。“今看”两句:《礼记·檀弓上》,记孔子曾语子贡云:“予畴昔之夜,坐奠于两楹之间。……予殆将死也。”殷制,人死后,灵柩停于两楹之间,孔子为殷人之后,故从梦境中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两楹奠喻祭祀的庄严隆重。两楹,指殿堂的中间。

6。楹:堂前直柱。

7。奠:致祭。

【赏析】:

唐开元二十三年(735),玄宗亲祭孔子而作此诗。诗意在“感叹”孔子的际遇。孔子一生生活复杂坎坷,诗只选择他的栖遑不遇的一面,简单几言,就概括了孔子生活复杂坎坷。首两句是叹惜,三、四句是叹美,五、六句是再叹惜,后两句再叹美。处处用典,句句切题,整齐有序,一丝不乱。诗人是帝王,曾经治理出开元盛世,所以作诗取意自然高人一筹。沈德潜评此诗说:“孔子之道,从何处赞叹,故只就不遇立言,此即运意高处。”

唐玄宗

(685…762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