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2/4页)

家贝尔门用生命换来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人生就是这样。我们借着那片并不存在的绿叶建立起了生的希望,可是,那个支撑着我们生命的东西又是什么呢?是信念,是信仰。

山重水复本身并没有意义,柳暗花明本身也没有意义,惟有这连接黑暗与光明,失败与成功,苦难与幸福的信念与信仰,才是终极的意义。

终南别业/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面对人生绝境,

当有坐看云起的胸怀

王维是盛唐文化的完美的体现者。也就是说,他是一个全面的典型。他是一个大音乐家,精通音律,善弹琵琶,早年曾经做过大乐丞。他是一个大书法家,兼擅草、隶各体。他还是一个大画家,被后人推许为南宗画派之祖。他自己曾自负地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在诗歌方面,他与孟浩然等人一起,开创了一个以清淡雅秀为特点的绵延千年之久的诗歌流派——山水诗派,被誉为“诗佛”和“天下文宗”(唐代宗语)。王维还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众所周知,他名“维”字“摩诘”,就取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

就一般意义而言,每个人都是由他所处的环境塑造出来的独特的“这一个”。王维的多才多艺以及他所受的佛教影响,也造就了他的诗歌独特的风格。苏轼说:“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他就是这样一个纯净朴素的歌手,一切自然景物到了他的手里,都被他调配得那样雍容静穆,和谐完美,仿佛一切本来都是那个样子的,没有一点瑕疵。

《终南别业》并不是王维最具代表性的诗篇,但诗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却是千古传诵。

关于这两句诗,我想了很久,越想越觉得写得好。

南山有水,汇流成溪,涓涓而下,莫知其源。诗人攀岩涉险,溯流而上,想要看个究竟。但走到最后,溪流却不见了。那么,溪流到哪里去了呢?难道世上本“无”的东西,还能生出一个“有”来?诗人怅然若失,仰望高空,只见浮云旋生旋灭。噫,浮云是从哪里来的,又到哪里去了呢?诗人似有所悟。

如果你想到这里就不想了,这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叫做“放下”。世界太奇妙了,人生太奇妙了,想不明白啊。想不明白还要去想,那不是自寻烦恼吗?反正你又不想成为哲学家,只想好好活在当下、享受当下,所以,你完全不必去想这些劳什子,这叫做解脱。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迷失的意义(3)

还有一种态度,叫做“执著”。偏要刨根问底,追本溯源,什么事情都要知道个究竟,不然活不下去。不过等你绕到人生背后瞧明白了,你却依然是失望:其实所谓根,所谓底,所谓本,所谓源,原来只是一个虚无。这叫做“活个明白”。

还是“水穷处”这个问题。你可以这样想:水没有了,并不是真没有。它可能是掩于地表之下了,也许此地即是泉眼。或者是天上下雨之后,雨水在此地暂时汇集,现在涧水已经干涸,只剩下一个空潭。想到这里,你索性坐下来,看天上云卷云舒。唉,原来水被太阳蒸发掉了,变成云了,云又可以变成雨,一下雨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人生也是如此。在生命的历程中,不论是追求爱情、事业还是学问,你起初勇往直前,义无返顾,走到最后竟然发现那是一条“绝”路,没法子再走下去了。此时,一种山穷水尽、悲哀失落的情绪袭上心来。这种情绪就像一条毒蛇,缠绕着你整个身躯,噬咬着你的心灵。怎么办呢?生存还是毁灭,消沉还是奋起,放下还是执著?王维告诉我们,“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思路决定出路,换个思路走走,也许又是一片新天地。

人生,其实并没有什么过不去的火焰山。也许,人生的绝境多半是自己执迷不悟硬往南墙上撞的结果。鲁迅先生不是说过吗?“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面对人生的绝境,当有坐看云起的胸怀。所谓坐看云起的胸怀,就是把你心中一切得失全部放下。一旦你把一切得失全部放下,你的心也就由遮蔽状态恢复到了自由状态。一个拥有自由心灵的人,眼中还会有绝路吗?

可叹阮籍猖狂,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难道真的是无路可走了吗?谁叫他往一个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