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3/4页)
积食结便排泄出来,新陈代谢,有益于健康,也是很好的卫生习惯。做完这两件事,然后开始读书。古人云:“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母亲说:“三日起早比一工。”他读的功课,在英文上,从开始的26个字母学起,经过“划音”,把一本小字典里不认识的字全部硬硬地记牢;在中文上,他的古文有一定基础,喜欢读《古文观止》,看的篇数比教师在课堂上教得还要多,他先后读了《易经》、《礼记》、《庄子》、《荀子》等,但大多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一知半解。他对连词很有兴味,将从书中、报章上看到的新颖词句和成语摘录在一个本子上,如“侥幸”、“饮水思源”、“掩耳盗铃”、“成竹在胸”、“唇亡齿寒”、“临渴掘井”、“事半功倍”、“功亏一篑”等,早晚温书时拿出来读一读,这样的学习方式十分有效。
一 蕙兰学堂(2)
早起,是陈鹤琴在蕙兰上学时养成的良好习惯,一直受用终生。他曾不无自豪地写道:“在蕙兰一百四五十位同学之中,每天起得最早的要算是我了。”在他身上仍保留着“卧薪尝胆”的越人之风,信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古训。一想起姐夫陆锦川在临出门前的告诫,他就不敢懈怠半分,更无放弃之念。早起的习惯,给陈鹤琴所带来的首先是意志力的加强和自信力的加深。陈鹤琴写道:凡是人总是贪安逸,图舒服的。身体上的欲望常常克服心内的意志与自信。我能吃苦,不贪安逸,不怕艰难,以坚强的意志,深厚的自信,战胜一切身体的欲望。这种意志力,这种自信心,对于我的一生做人是有很大帮助的。《陈鹤琴全集》,第六卷,第553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古语道:“一寸光阴一寸金。”中学时代的陈鹤琴,每天从早晨五点或五点半一直读到晚上九点熄灯就寝。虽然陈鹤琴成日手不释卷,但他却知道该如何保护眼睛、爱护身体。黄昏时,他就到草地上走走,温温旧书或记记生字。他看起书来,也不是整日整夜,一刻不停。看书过程中,稍有间歇,抬起头望一望窗外,或是闭起眼睛默思一下,要不然就起身在房间里走一走。这样一来,眼睛就不会过于疲劳。此外,读书的时候,坐立的姿势应十分注意。陈鹤琴从小就养成了挺胸抬头的良好坐姿,终身背脊笔直。
为了励志,陈鹤琴将古人格言抄写在纸条上,并挂在寝室墙上当作自己的座右铭。这些格言中有:“卧薪尝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百折不挠”;“非以役人,乃役于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爱人人爱,敬人人敬”;“寸阴是惜”;“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不耻下问”;“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满招损,谦受益”,等等。
几个月下来,陈鹤琴的学习成绩迅速上升。尤其是英文,他摸索出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要理解文章的意思,不能一味死记硬背、生吞活剥。
蕙兰对学生的成绩考查得很紧。每天上课的时候,教师总要将前一天的功课温习一遍;周六不上新课,将一周学习过的功课进行小考;每月底作月考,学期作大考,学年年考,年考成绩的优劣决定班级的升降排名。蕙兰是教会学校,宗教色彩非常浓厚,每日上午11点要做礼拜。礼堂里的座位依照每学期大考的成绩排序。全校成绩第一名坐在第一排末座,第二名坐在第二排末座,作为对这些学生的荣誉与褒奖。每天做礼拜的时候,教师坐在讲台上,学生坐在规定的座位上。教务主任点名时,坐在每排末座“荣誉”者便起身大声报告该排未到的学生。陈鹤琴在入学第一学期的成绩位列全校前十名,第二学期就上升至第四名。有一个学期,甚至坐在第一排的荣誉位置上了。终于有一天,陈鹤琴支持不住了。或许是读书过于刻苦的缘故,陈鹤琴的头脑胀痛了几乎有一两个月光景,他心急如焚,恐怕长此以往,自己不能继续学业了。好在经过几周休息,他的精神复原了。
进蕙兰的第三年,陈鹤琴受到宗教精神的深深感染,他敬佩基督徒对信仰的虔诚、对事业的执著、为人处世的善良与包容,以及爱人的真诚、牺牲和奉献精神。他像多数学生一样接受了洗礼。那时,耶稣是校园里最大的“神灵”,“爱人的真诚、牺牲精神”和“救世济众”等做人的道理已渗透进学生们的血液中。陈鹤琴写道:我的人生观在这个时期和从前大不同了。从前我只知道显亲扬名,谋个人的福利,现在我有点像耶稣那种爱人的热诚,牺牲的精神;从前是为己的,现在是为人了。《陈鹤琴全集》,第六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