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部分 (第1/4页)

这些协议文本的细节、签署,有些还要议会通过,双方足足搞了1个月,不过外交行动是立即展开的。3月12日泰米尔独立阵线发布了“泰米尔独立宣言”,揭露了新德里当局在泰米尔地区推行罪恶的种族灭绝政策,号召泰米尔人民团结起来抗击入侵印军和印度族民团的大屠杀。宣布成立泰米尔人民共和国完全脱离印度,呼吁全世界主持正义的国家和人民援助泰米尔人民的正义斗争。当天我国政府发表声明承认泰米尔人民共和国,两国立即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以大规模的援助支持泰米尔人民反抗暴政的正义事业。

这一事件轰动了世界,印度当然明白,我国是“泰独”的坚强后盾。可是鉴于同中国有很多的事务要联系处理,在谴责了一通之后,也不敢断绝外交关系,只是召回大使而已。第2个承认的国家却是巴基斯坦,此前他们已经承认了阿萨姆人民共和国,他们当然乐于看到印度的分裂,1973年印度肢解巴基斯坦,现在算是遭到了报应,尽管自己没有出力。接着是尼泊尔、阿富汗、缅甸声明承认,其后承认的国家越来越多。给印度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军事行动那可是立即实施的,西线指挥部10日深夜就得到了中央的指令。

3月11日凌晨开始,我军在亭可马里、加勒港储存的装备和物资通过空运、海运和亚当桥的渡轮源源运到泰米尔战区,斯里兰卡暂时已经不用这些物资了。在科钦、特里凡得琅那时已积聚了不少物资,也大批交付不断扩充的人民军。联军坚持一个原则,交付给泰米尔人民军的都是我军最新的制式装备,那些瓷钢制造的枪炮、战车和军车,配上金龙电池驱动,简化了对人民军的培训和维护工作量,使他们很快能形成战斗力。而从印军那里缴获的大批俄制、美制武器由我第1陆战师、第11陆战旅、第16空降军和第12集团军这些精锐部队使用,他们的维修能力强,官兵的素质高,并不会太影响战斗力。主要是缓冲当时过于紧张的运输能力。

有了这批生力军的投入,刚成立的中泰联合司令部立即指挥在战场上展开了大规模的反击。他们当然不会采取“堵”的方针,而是大范围的机动作战,打击的方向也出乎印军的意料。从规模上可以说是第三次中印战争。三天里联军争分夺秒地进行准备和部署,印军骤然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当时围困塞勒姆市的11万印军,补给也相当困难,并未完全围住该市。第12集团军的军部和36师仅携带了通讯和指挥设备就被空运到特努什戈迪市的野战机场,他们接收了从马纳尔基地运来的印军装备,就直奔塞勒姆市,打开了南部的一个缺口后,就进入市内,与那里的人民军守军汇合。并从该市撤出了大批的老弱妇孺,人民军则以运进的武器扩大民防队,他们立即扩大防御圈,构建各类防御工事。

第1陆战师和第11陆战旅都拿起了印军的武器越过保克海峡转赴泰米尔战区。而第16空降军的48师也几乎是赤手空拳地机降到科钦基地,以缴获的印军装备武装后投入西线的作战。本来在东西二线堵截印军的人民军主力部队大踏步后撤,西线的撤到科钦东北60公里处,东线的一口气撤到了塞勒姆市内。他们在后撤时,不但大规模地拆毁铁路,破坏公路,而且由我军的布雷专家指导,在印军南下的通道上布设了大批的地雷,然后保护民众暂时南下,实施坚壁清野。人民军得到了修整、扩编和重新装备的时间。

印军不但受到地雷阵的阻截,而且心存疑虑,还要大力加强补给线和物资储存基地,所以推进速度很慢。直到14日才重新与人民军接触。他们马上感到不对头了,在东线围攻塞勒姆市的20多万印军发现守军的防线由坑道、堑壕和雷阵构成,坚固厚实难以撼动,攻击时不仅受到远程炮火的打击,守军的反突击行动更是造成印军巨大的伤亡。西线的7万印军突击部队在喀拉拉邦的山区里根本动弹不了,留在后方的2万多印军加上十几万民团不时遭到人民军游击队的围歼,弄得印军极为紧张。双方仅仅僵持了2天战局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6日联军就出手了。曾友君大将出手不凡,他仅以第12集团军和1万人民军主力加上12万城市民兵在塞勒姆市拖住了20万印军,让印军屯兵于坚城之下欲罢不能。而把第16空降军这支精兵加上第11陆战旅的大部,协同4万人民军主力集结在西线,那里的山区地形适合搞突袭。他们各以4万的优势兵力于16日凌晨,突袭印军设在海滨城市卡利卡特和德里久尔市的2个物资供应站,印军当时的战线拖长后,为了确保供应线已经化了很大的力气,这二处各有1个师来守卫,还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