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部分 (第1/4页)

军的杜罗德市后,出动5千多人包围基地的。他们没有立即展开全面的强攻,而是不断地发起小规模突袭,然后以猛烈的炮火摧毁印军的防御阵地和基地中心的炮兵阵地,消耗印军的军力。迫使印军以基地内的机动部队填补防御线的缺口。

到深夜时分,基地内的印军已经疲惫不堪。4架Z-17沿着电子侦察系统找到的雷达网的空隙,在炮火的掩护下经过几个架次的飞行把32名特种兵送入了基地中。他们伪装成印军直奔一个坦克仓库,制服了少量的卫兵就夺取了8辆“阿琼”坦克,装满油弹后直奔基地的南部防线。这款重型坦克在斯国北部地区并不能发挥什么作用,但此时在基地内横冲直闯倒是很威风,里应外合下很快打开了一条通道,接应大批联军进入基地。联军的策略成功,以最小的代价基本完整地夺取了这个庞大的基地。不久他们又攻占了亚当桥斯里兰卡侧的塔莱曼纳尔市。而印度泰米尔人民军则攻占了印度一侧的特努什戈迪市,于是这一重要的通道落入了我方的控制。

“旋风”行动激战了4天,印军的2个集群基本被歼灭,中央集群在城市游击队和起义的“革命军”的联合打击下也损失了1万多人。侵斯印军只能收缩在科伦坡的周边地区。这一战役的关键是要以最小的损失,夺取最多的印军装备和物资。因为这是在坎大哈市设立了西线指挥部的曾友君大将指挥的连串作战行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

科伦坡3月6日

普雷马卡吉政府今天重返首都,不过政府方面并未举行什么欢庆的仪式。入侵印军撤走后留下的是一片苍夷,人口少了150多万,大批工矿企业破产,不少种植园、农田荒芜。印度赔偿的5亿美元并不能解决问题,美国、西方答应的8亿美元只是先给了2亿美元的启动资金,因为斯共并未解散武装。政府面临的内部问题一点也不轻松。

联军的“旋风”行动仅仅进行了4天,参加和谈的印度代表就改变了态度。残余的4万多入侵印军成了困守孤岛的危军,亚当桥的通道已不复存在,海上补给线也已岌岌可危。还得时时提防留下来的“革命军”作乱。钱德拉紧急呼吁新德里总部增援,并再次打通亚当桥的补给线。可是纳亚拉瓦政府还有更紧迫的事情要处理,不仅不能增兵斯里兰卡,还想动用他们这支部队干别的事呢。

于3月3日达成的停战条约对印度来说是一剂不得不吞下的苦药。印军在1周内完成撤军,并带走塔林加姆傀儡政府的人员,不过“革命军”已经投向了斯共,倒是不用劳动他们带走了;在支付5亿美元的赔偿金后,联军方面释放所有的战俘…。至于中国的驻军、斯共武装则不劳他们费心。印军从入侵到撤军正好是半年,只能用“劳民伤财、损兵折将”来总结,不过他们对斯里兰卡的革命事业起到的推动作用倒是不容“抹煞”的。

经过这半年的浴血奋战,斯共和人民军在人民心中确立了崇高的地位。斯里兰卡名义上有9个省,不过那不是行政单位,24个区才是行政实体。现在斯共控制了13个区,包括泰米尔地区,面积占了2/3,人口约为1/3。人民军的实力超过了政府军。赶走印军后,泰米尔自治区和解放区立即展开了大规模的人民政权的建设,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工作。阿维尔斯领导的人民政府感受到最大的困难是缺乏管理、建设人材和资金。他们全力以赴地落实与我国签订的一系列协定,最终进入斯国的我国开发移民达到80万,投资到达140亿元。我军得到了亭可马里、贾夫纳、加勒港的使用权。

后来经过1个月的艰苦谈判,普雷马卡吉政府与斯共和泰米尔自治政府达成了协议,政府方面承认他们的自治地位,以及保留自卫武装,保证人员和物资通行的安全。斯共和泰米尔方面则保证在自治区内不存在“危害国家独立和安全的外国军事基地”;自卫武装负责自治区的防务;按协定向中央政府缴纳税款;各区行政长官由中央任命。双方都明白只有保持和平局面才能重建斯国的经济,顺利地吸收国外的投资。此乃后事。

印军在斯里兰卡的失败,直接影响到印度南方泰米尔地区的平叛。新德里企图以撤回来的4万多官兵增强剿匪的力量。可是泰米尔解放阵线同样得到了更有力的支持,亚当桥上的人流、物流改变了方向。

※※※

印度泰米尔讷德邦马杜赖市3月10日

泰米尔人民军3月2日攻占喀拉拉邦的科钦海军基地和特里凡得琅空军基地标志着泰米尔解放运动的重要转折,新德里不仅失去了南方的2个重要战略基地,而且失去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