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2/4页)

场,后来干脆只看美国片了。毕竟看电影是一种消遣,没有必要为理解作者意图而受精神折磨。在法国做民意调查,大家不怯场,无论年龄大小,受教育水平高低,都能在摄像机前侃侃而谈。 然而这样聪明的民族却不习惯于心算。在国内买东西,付整找零时,售货员用心算减法,法国人是用加法。比如买69块钱东西,付100块的钞票,中国人100-69=31,找31块。法国人是从69块加到100块,就是说69块你应付的钱,从69往上数到100是应找你的钱。他数给你1块到70,加10块到80,再加10块到90,最后加10块到100。从英国来的朋友也谈起,英国人计算器用多了,简单的加减乘除都不会心算了。 做横向比较的话会发现,亚洲人与欧洲人世界观的差异是相当大的。 新加坡在亚洲人眼中是治国的楷模,那里街道整洁,人们教育水平高,社会有秩序,经济持续增长,没有行贿受贿的案例。但法国人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新加坡没有言论自由,政府刑法太重,社会纪律过于严明,散漫的法国人适应不了。他们把新加坡当作据点,纷纷登陆设立子公司,谋取经济上的利益,对那里的治国方式却没什么好感。对于法国人,自由比什么都重要,尽管这种无约束的自由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法国人也是享乐的民族。在亚洲,人们期待着明天会更好,基于这一期待,可以放弃今天的享受为明天积蓄资本。法国人很多对未来没有信心,所以尽量享受今天,甚至寅吃卯粮,不惜背一辈子债。他们认为,生活是美好的,应该享受它。如果它不够美好,就把它改变得美好,然后享受它。 法国人自恃甚高,从戴高乐时代就如此。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英法同时为当时世界的两大强权。经过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实力大为削弱,殖民地纷纷独立,英法各自缩回原有的疆界。按法国前总理德斯坦的话讲,英国已走出了殖民地的阴影,而法国却还沉湎于旧日的辉煌中。 法国这一民族过于崇尚历史、传统和文化,对世界的新变化缺乏热情,像社会上老一代人一样,所以经常在国际事务中碰壁。通讯业日益发达的今天,法国人依然固守自己的生活方式。1989年在泰国、香港,大哥大已相当普及,餐厅用餐时常见有人把大哥大放在桌上,而直到1995年,法国几乎看不见大哥大。被称作的国际互联网,80年代在世界上兴起,到1996年它的用户在美国达800万,与法国人口相似的英国用户有200万,非英语的德国也有100万,法国却只有20万。多年来法国为抵制的入侵设计了国内迷你网络,通过它也可以浏览信息、购物等,只是信息量小,速度慢,无法与国际接轨。到了1996年初,几乎一闻未名的—像流行时装一样几个月风靡全法国,大企业纷纷与联网,多年经营的防线一夜间被摧毁,巨额投资将付诸东流。不过即使这样,在2003年下半年,法国使用方面还落后于美国至少5年。&nbsp&nbsp'返回目录'&nbsp&nbsp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难琢磨的国家(4)

国际事务中,法国人想作救世主却没有这个实力。从非洲的乍得、乌干达内战,索马里饥荒,卢旺达种族残杀,到近年前南斯拉夫民族战争,法国无不视为己任,指手画脚,出兵出资。前南斯拉夫战争从1991年开始到1996年结束,五六年来在法国电视里几乎天天是重要新闻。法国派出的维持和平部队是最多的,这支部队背后有西方国家雄厚的财力保障,空中有北约组织飞机的支持,武装到牙齿,但从没打一个漂亮仗,也没能维持下南斯拉夫的和平。南斯拉夫各派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在以法国人为主的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眼皮下互相残杀,直到姗姗来迟的美国人强力介入,和平协议才有签字的可能,使多年来以世界为己任,明里暗里抵制美国霸权的法国又丢了面子。 这个世界上纠纷太多,法国以二流国家的实力想承担一流国家的重任,常常力不从心。但它不断地做下去,就像希腊神话中叫西希弗的神,他死后被罚下地狱,把巨石推上山,每当他推到山顶的时候,巨石便滚下来,他重新再推,如此循环不止。&nbsp&nbsp'返回目录'&nbsp&nbsp

从滑铁卢到马其诺(1)

近代战争史上,法国为人类留下许多不朽的名字。除了拿破仑、戴高乐几个英雄人物,就数滑铁卢和马其诺防线了,宽一点说,还可加上敦刻尔克的大溃败,这些都是令法国军魂名誉扫地的地方。 车开在北法平原,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坦土地,滑铁卢与马其诺防线都在这片平原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