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2/4页)

南盾的贬值又进一步加大了通胀压力。在微观层面上,高通胀造成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提高了企业的成本,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2008年以来,越南企业不得不应对劳动力、资金、土地和各种原材料价格的全面上涨,推高了强劲增长的进口。2007年,越南进口增长最快的产品为资本品和耐用消费品,如机械设备、计算机、汽车等。2008年头4个月,进口的钢铁数量相当于2007年全年的进口量。高企的原材料价格,使得越南的贸易逆差加速扩大。

而越南企业本身就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对低息贷款的依赖性较强。在生产资料成本上升的同时,贷款利息的飙升无异于在越南企业伤口上撒了一把盐,让企业的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而随着企业盈利能力下降,银行体系和整个经济继而受到拖累。

如果说输入型通货膨胀不一定是越南本次危机的直接原因,它至少是在经济走向危境时再推一把的黑手。

暗流涌动的热钱

2007年初,安邦集团以“人傻、钱多、速来”为题,发表了一篇介绍越南经济的报告,生动地描绘了国际热钱追逐越南市场的盛况。一时之间,越南金融市场成为国际炒家的投资热土。对今天的东南亚国家来说,“热钱”早已不是陌生的概念。早在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它们的狰狞面目、疯狂的逐利行为和巨大的危险性就已经暴露无遗。

近年来,在全球流动性充裕和国际各类投资基金扩大的背景下,凭借不断改善的基础设施和引资条件,以及国内外利率差异,越南等发展中国家成为热钱竞相追逐的市场。特别是在刚刚启动的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价格低、监管少、越南当地行业专家不足等因素,让这些行业和区域成为热钱轻松进出、炒作和转移利润的温床。

热钱并不是越南独有的问题,整个新兴亚洲的资本流入和流出量在近年达到了创纪录的高水平。近年来,资本流入流出新兴亚洲的总流量不稳定,很大程度上显示了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尤其是银行贷款和衍生品交易)的趋向。

……。(详细内容请见原书,支持正版打击盗版)。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国际金融机构的“话语权”

在越南货币危机前后,国际机构扮演了非常特殊的角色,他们掌控了可能影响全局的“话语权”,著名“首席经济学家”和研究报告掷地有声,在关键时刻能左右国际舆论的风向。不过,发展中国家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察觉到,国际机构的实际运作与他们的话语之间似乎不那么协调,这些貌似独立的结构自身正趟在浑水中,与所研究的对象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

2008年,正是国际投行摩根士丹利5月28日发布的一份报告,将越南经济推到镁光灯前,一夜之间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份报告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越南正面临一场类似于1997年泰国泰铢的“货币危机”,而且“很多基本条件已经成形”。 这份报告随即被极其广泛地引用,渣打、高盛、雷曼兄弟等其他国际金融机构紧随其后,也发表了一系列并不乐观的研究报告。6月4日,Bloomberg发布了题为《亚洲奇迹再次面临危险》的文章,对越南和亚洲经济表示了悲观。相应地,惠誉等三家国际评级机构也将越南主权债券从“稳定”下调至“负面”。

然而,在一片唱空的声音中,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世界银行6月6日发布报告,表示仍然看好越南经济。报告称,越南推出的一揽子经济政策正在起效,越南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正在减小。世界银行驻越南代表处临时总经理、首席经济专家马丁?拉马并不认同摩根士丹利的报告,“毫无疑问,越南经济正处于困难阶段。但有一点必须说清楚,上述的评价显示夸大了困难。”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驻越南首席经济学家乔纳森?宾克斯也愤愤不平,“摩根士丹利这些银行去年对越南经济的评价是一片光明,称其是亚洲新虎。今年又自打耳光,称越南经济一片黑暗。”

在之前的两年多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各大投行和分析机构基本上一路唱多,表示越南是未来十年的投资乐土。但2007年越南经济问题开始浮现的时候,人们并没有听到国际金融机构传来负面的声音。对于恶化的经济金融数据,一向嗅觉敏锐的国际投行不可能一无所知。莫非顶尖国际金融机构的预警系统在2007年同时、集体出现了盲区?

可能的解释是,国际金融机构的研究部门以及他们在学术界的代言者们与他们所研究的区域和行业有密切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