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部分 (第2/4页)

自己是不是欺骗了这些军官,他需要做的就是画出一个美好到不真实的世界,让这些下级军官和军人们有动力去加入其中。他的这种模式其实很类似于中国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武装起义,具有新思想的下级军官是革命的主力,而有一股大势推动着他们这样做。尼古拉所做的就是让这些乌拉尔军的下级军官和士兵们,感受到这股“大势”,尽管这股大势是虚假而不真实的。

总揽乌拉尔情报工作的普京对于尼古拉的行动十分满意,特别是在拉拢军队中高层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他立即找到了新的方式。不过普京比尼古拉略强的地方在于,尼古拉成功在一些基层士兵和低级军官那里建立了基础,而普京立即就拿着这股风潮转过头来再做那些高级校级甚至将级军官的工作。

不过,普京也没有完全把希望寄托在策动军队兵变一件事上,他手中还有一些阿尔法,他们来到乌拉尔的作用就是策划一场针对马卡舍夫的刺杀行动。可以说,结构松散、向心力不强的乌拉尔基本上都是马卡舍夫自己的威权和忠于自己的力量维护的。如果能够直接铲除马卡舍夫,威望足够站出来吃下乌拉尔军区的将领已经不存在了,而这个时候,俄罗斯联邦政府就可以出来招安了。

普京和尼古拉进行一番计议之后,认为这两件事可以合成一件事来做,在兵变大乱的同时,利用特种兵刺杀马卡舍夫,当马卡舍夫成功被刺杀,军区必然大乱,然后纠结起那些已经发展好的力量,就能够顺利宣布乌拉尔归化联邦政府。叶利钦政府便可以近乎兵不血刃地吃下整个伏尔加…乌拉尔军区,超过二十万的军力会补充进俄军,对于东方两大分离势力,就是极好的震慑和压力。

第453章 加加林厂的歼…16

阿穆尔共青城,苏霍伊加加林飞机制造厂,苏联时期编号126厂。在另一位面中,这座有名的航空工厂,为中国航空兵提供了su…27、su…30等一系列的战斗机,中国的订单也挽救了在倒闭边缘的加加林厂,后期中国开始自己仿制歼…11侧卫系列,使得加加林厂的财务状况恶化,混得并不如前两年得意。

不过在本位面中,位于阿穆尔共青城的加加林厂自远东共和国独立之后就变成了远东共和国的资产,跟苏霍伊没有什么太大关系了。而在远东共和国的一波“市场化”大潮中,经营不善、工资都快发不出来的加加林厂,被出售给了一家实力雄厚的中国企业,中国胜华集团。

阿西莫洛夫是加加林厂的一名高级工程师,苏联解体、远东共和国独立的时候他也曾一度神伤,他的家乡并不在远东,而其实在乌克兰,不过他已经在共青城建立了自己的生活,有妻子,有两个孩子。

远东刚独立那会儿,诺渥兹洛夫宣布一些国营事业单位的员工可以来去自如,如不希望呆在远东的,可以返回西俄罗斯或者其他地方。不过,很多人包括阿西莫洛夫都没有选择回到家乡,而是呆在了远东共和国,继续在自己原来的单位服务。

这其实并不难理解,远东共和国的报纸和电视上天天在报导着在西俄罗斯,人民的生活有多么的困苦,包括以前的几个加盟共和国,市场秩序混乱,商品紧缺,而且大部分的工厂无法开工,更重要的是,政治不稳定加上随时可能爆发战争,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如阿西莫洛夫这样,虽然加加林厂效益不好,但是最起码工资开得出来,他的妻子是共青城音乐学院的一名老师,也有收入,而共青城作为远东第三大城市,一直都承接着来自中国的各种消费品,物价也比较稳定,人们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差。抛弃这里的生活,跑到西俄罗斯去受苦,这不是正常人能够做出的决定,尤其是像阿西莫洛夫这样拖家带口,需要多考虑家人的人。

其实阿西莫洛夫作为厂里的技术骨干,对于被中国企业收购还是很有意见的。虽然这些年中国国防建设上成就巨大,而收购他们的胜华集团旗下甚至可以研发新一代隐形战机,而加加林厂这些人根本连概念还没有一个。但是阿西莫洛夫还是对于中国同行和管理层的进入,比较抵触。

抵触也没有用,胜华入主加加林厂后,首先安抚了全厂员工,发了一笔津贴,让一些日子过得比较紧巴的工人感恩戴德一阵,接着便有大量的新式设备从中国运来,由中国的工程师指挥着厂里的员工进行装配。

阿西莫洛夫从来没见过那么现代化的设备,整条生产线完成后,感觉加加林厂立马高大上了,这也让他对于中国同行有一种不愿承认但存在的佩服。

几个月前,来自中国的工程师团队,在阿西莫洛夫和翻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