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1/4页)

撬敌�埃�墒钦馐钦娴摹!疤凉列�ā薄ⅰ昂蚊沸�ā薄ⅰ扒赝列�ā保�」�硕嘉薹ɡ斫狻S绕淞蠲裰诜吲�氖牵���允治薮缣�难��碌煤菪模��韵�虐稀§璧娜毡救巳慈砣跷弈堋V泄��飞喜皇且灿兄蛑�渫饲厥Γ��嗳缤觇倒檎缘炔晃飞�∷赖陌��臼柯铮�衷谠趺疵挥校∫桓稣�ń�觯�紫认氲降氖撬压蚊裰��讨�庾∷�∶堑目冢�蜓顾�堑姆纯埂W怨�裾���ⅲ��1935年不过十余年的历史,军事北伐, 政治南侵。好像自其诞生的那天就染上了中国固有的病毒。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渐渐地意识到中国再不需要一个准皇帝代替一个旧皇帝, 一个变相的独裁代替一个名正言顺的独裁。宋哲元提出的“结束训政,实行宪政”—— 虽然提得不是时机——也代表着一种思想倾向。

在未取得政权之时,强调民意,在取得政权以后,强调综合国力,也是历史必然。

曾参加“一二·一六运动”的一位奥地利学生在1939年著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学生是对的,因为他们不能坐看外国的侵略;政府也是对的,因为他们想避 免一场必败的战争。学生不能体察到开战以后的局势,而政府必须取得青年的拥护,才 能完成他苦心撑持的政策……”

秦德纯在他的回忆录中也讲过类似的观点。可是当时政府举措维艰,与青年之间距 离难以弥合。1936年1月16日,蒋介石以行政院长的名义在南京中央军校接见师生代表。 在这之前左派学生就以“听训”之词嘲侮赴京代表。蒋的3个小时讲话,虽得到与会代表 信任,但未能造成深远影响。宋哲元“军队都没有办法,学生又能起什么作用”的话, 同样远远没有料到“一二·九运动”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了他们10万大军的力量。

当局是不会听学生和民众意见,官本位国家的传统就是尊卑有序。12月18日,以宋 哲元为首的华北当局还是半秘密地成立了冀察政务委员会。以长城抗战树立起来的二十 九军形象,使民众大为失望。

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前没敢公布日期,18日凌晨从东单到外交部街一带布置大批军 警,戒备森严如临大敌。成立大会极为冷清,到会来宾、记者、工作人员共20余人。宋 哲元致开幕词后,委员代表李廷玉讲话,成立仪式只用20分钟就草草收场。

接着举行首次委员会议,宋为委员长理所当然,推选常委三人,即:秦德纯、刘哲、 王揖唐。秦德纯属西北军势力,刘哲虽然是前教育总长,属东北军系统,王揖唐是前国 务总理,典型亲日势力,这三个常委也算是三足鼎立吧。再看整个人员安排,最高顾问 非土肥原莫属。其中委员如下:西北军势力:秦德纯(北平市长)

肖振瀛(天津市长)

张自忠(察哈尔省主席)

石敬亭(原西北军参谋长)

门致中(原西北军军长)

东北军势力:万福麟(前黑龙江省主席,五十三军军长)

刘哲(前教育总长)

胡毓坤(前东北军军长)

程克(前天津市市长)

亲日势力:王克敏(皖系干将,行政院北平政整会代理委员长)

王捐唐(前国务总理)

高凌霞(前国务总理)

李廷玉(前代理江西省主席)

贾德耀(皖系旧人)

冷家骥(资本家)

不久,在日方坚持下补充亲日势力,齐燮元、汤尔和、石友三、曹汝霖、陈觉先等。 以后又以各种名义安排了平津地区下台军阀、失意政客和亲日汉奸100多人。其中包括潘 毓桂、白坚武、张弧等。这些人在卢沟桥事变以后全部倒向日本人,积极参加了伪政权 的建立工作,在日本人的安排之下控制敌伪时期华北政权。

这些亲日分子中,身居要职,能量很大又深为国人切齿的人物,恶行不胜枚举者, 不妨再介绍,一下潘毓桂、石友三。

潘毓桂,安徽人。其父潘文楼与宋哲元祖父是同学。后来潘文楼在广西做知府,宋 的父亲宋湘被潘聘为家庭教师。1935年7月潘与白坚武、石友三发动北平叛乱,未果退隐 天津,后又到北平。抗战时期红极一时的名为中国人实为日籍电影明星李香兰就是在潘 毓桂家中长大,潘收其为干女。在贫穷落后的中国人中,潘的生活水平可算凤毛麟角, 家中有红外线抽水马桶,每日24小时可洗热水澡,“文明”的程度和现代人比,恐怕大 款莫及。潘在冀察政务委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