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3/4页)

待,要钱用就托人写几个字通知一声,即寄上。”她不仅关心老人的衣食住行,连老人想看的书,她都悉心搜罗,算尽了孝道。从最近刚面世的许广平致朱安的7封信中,可以看出她对“大师母”的尊重和关心,表现出一种大度和雅量。在从报端获悉朱安拟出售鲁迅藏书的消息时,许广平马上给朱安写信,没有任何责备之言,而是站在谅解的角度,“(此消息)如果确实,一定是因为你生活困难,不得已才如此做”。在一番婉劝后又说“我愿意吃苦些”,也乐意“尽最大的努力照料你。”也许是被许广平的真诚所感动吧,朱安在复信中也表示“宁自苦,不愿苟取”,“不肯随便接受外界的捐助”,显示出她的人格力量,这使许广平也表示“敬佩”。以许广平在周氏家族中的特殊身份,与朱安能如此相处,亦算难能可贵了。许广平如此说,也确确实实照此做了。在那战火纷飞、物价飞涨、书店断付鲁迅版税、海婴又闹病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她嘱请在平、津的友人“先行垫付,绝不失言”。她为自己、更为鲁迅尽了一个为人子、为人夫的全责。

做鲁迅事业的牛,更为艰难。鲁迅去世后,许广平殚尽全力,为鲁迅著作的整理、集辑出版和对鲁迅手迹、书信、藏书、遗物的搜罗、保存,花费大量心血。从致蔡元培、胡适、周作人的手札可以看出,都是为研讨鲁迅著作出版、遗物搜集事宜。在孤岛上海,《鲁迅全集》、《三十年集》得以先后问世,其中包含了她多少心血!

由于多种原因,许广平与宋庆龄之间的友谊非同一般。有时她们之间无话不谈。一次谈到婚姻问题时,宋庆龄语重心长地说:“由于孙先生的地位和在国内外的影响,我不打算再婚。你和我不同,为什么不打破‘从一而终’的旧传统观念的束缚……鲁迅先生临终前不也是要你忘记他,管自己的生活吗?”具有浓烈叛逆色彩的许广平,在这一点上她毕竟没有打破。答案只有一个:她对鲁迅先生的爱是刻骨铭心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许广平在鲁迅生前身后(3)

许广平岂止对鲁迅及其家属是牛,对同志、对下属甚而对陌生人她都是那样的真诚。

许广平收藏、保存了鲁迅的大量遗物,是无价可计的。新中国成立后,她全部捐给国家,甚而连鲁迅的房产。早在1948年,许广平由港秘密到东北解放区,有关同志给她送来些鲁迅的版税,她转手捐给了东北“鲁艺”;五六十年代,《鲁迅全集》出版,冯雪峰、王任叔曾托人送稿费,许广平对这笔理应得的钱,婉谢了,显示了一种风范。建国后,作为社会活动家的许广平,在国家事务方面担任领导工作。她的廉洁奉公,使她的属下王永昌同志深为感动。人大常委委员每月50元办公费取消后,由于经费紧张,“她从工资中每月拨一笔钱作为办公用,直至逝世,从未更动。”50年代初国家精制羔羊皮封面《鲁迅全集》到莱比锡展览,出版社送她一套作纪念,她一看定价600元,亲自送回出版社,说好给国家多创点外汇。

普通版《鲁迅全集》出版后,样书到了,她列单分送给周围同志。一次,她在赠书中写了一个名为左诵芬的。工作人员细问,方知许广平与她也不熟,只听说她从前订一套1938年版的《鲁迅全集》没收到,现在补她一套了却心愿。除正常的政务外,许广平还要处理大量的鲁迅研究者、读者的信、稿。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她都尽可能予以解答。有趣的是三年困难时期,有一个“陌生人”致信许广平,说他过去曾受过鲁迅帮助,现在老了,身体有病,想吃一点前门外廊房二条门框胡同卖的酱牛肉,问先生可否设法帮忙。许广平读了信后,真的让王永昌同志为她去买。结果因需要票证,未办成,许广平为此还怅怅不已。

陈西滢与鲁迅是一对“冤家”,而陈的夫人凌叔华曾教过许广平。世人鲜知的是许广平对凌叔华一直尊称为师。她在陈西滢女儿陈小滢纪念册上称小滢为“妹妹”,祝她“多才多艺,博学和平。像我们的先生一样。”这是2008年刚面世的新鲜史料,可见许广平的襟抱之大。

鲁迅在人民的事业中永存,许广平将在鲁迅的事业中永生。

士为知己者死

士为知己者死。许广平是1968年3月3日因心脏病突发,得不到及时抢救而去世的。在那“造反有理”的年代,对许广平的死,报纸仅发一则简短的消息而已。对于诱发心脏病的背景,当时的报纸没有也根本不可能多作报道。直至粉碎“四人帮”若干年后,有关文章才断断续续述及。

1966年6月,“*”已正式拉开序幕,紧接着是“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