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部分 (第1/4页)

这条是刚才大家心照不宣的安排,有一个细节需要交待,那就是在杨嗣昌地安排下,湖广将出现三所高等学府:武汉国学院、长沙武学院、湖广国防科技大学。三个学校是不一样的。

对于这样的新制,左良玉、何腾蛟是积极响应的。因为左良玉世镇武昌,家在汉中,兵亦在此。时间长了,国家不起防范之心才怪。但现在一分为二之后,左良玉家在湖北,而身在湖南,可以说,没什么比这更完美的安排了。

那么,湖广拆分为二的计议,为什么得到了何腾蛟的认可呢?道理很简单,湖南湖北,再分,他也是省级干部,底下的一帮哥们,也都可以从容安排。虽说级别相等,但还是那句话,新政的署名上只有三个人,其余那些人虽说是地方大员,但以何腾蛟马首是瞻的格局,却已经确立下来。换句话说,一个新兴的小党,在杨嗣昌的通盘操作下,正式成立――楚党,党魁何腾蛟。

同时还有个附加条款,杨嗣昌保荐左梦庚去北京国子监学习。科考功名,是这个时代的特色,有杨嗣昌这样背景的人当荐师,绝对是好事儿。这其实也是一项交易,杨嗣昌已经领悟到,自己当初某些行事做的太绝,今番左良玉对他恨意绵绵,再不做补救,自己入阁为相的理想,很可能会破灭。所以,杨嗣昌便通过左良玉的宝贝儿子入手,来拉近左良玉同他的关系。

但左良玉却并没有接这个话茬,只是微微一笑,以示领情。左良玉有左良玉的骄傲,况且他跟洪承畴、孙传庭、陈奇瑜等人的关系好,也不在乎杨嗣昌的这份保荐。可终究舔犊情深,人家好心好意的为自己儿子做安排,他就算不答应,也没有理由再反对了。

左良玉的这个反映,也在何腾蛟与杨嗣昌的预料之内,所以何腾蛟连忙出面打个哈哈。

“好,好啊!少卿大人,如此等方略成行,下官代表湖广一系的同仁,都要感念您的大恩大德啊!”

“呵呵,那里,臣子不得妄测君上,但‘为主分忧’亦是本份。今科状元郎,乃北榜通州魏藻德,吾等便理应看出,万岁的治国理念,实乃平衡为要。我们做臣子的,以后要切记一点,进退有距!”

“下官受教了!”

就此‘杨制’正式成型:湖广拆分、遍植学政。??

第九卷:第九章:清蓬珠泪落君前

嗣昌的《分省育才略考》是一个代表,在他谋划自己其实全国的文臣武将,也都在绞尽脑汁的思索,如何才能凭借真材实料,凭借切实可行的方案,来货与帝王。

这应该是一个非常正常的连锁反应,起因就是魏藻德的《状元策论》被公开发行。魏藻德三条策论中的‘实际控制’理论,率先引出了一个‘巴达维亚港的胡岚宝’。胡岚宝的模范带头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很多人,都根据其余两条策论‘边臣选拔、新国新政’,而产生了这样的认识。

“九卿、内阁,恐怕我是没希望了,但既然有边臣之举,且有新政架构,那何不放开怀抱,去那天涯海角,为国尽忠呢?”

换句话说,就是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如果死守在国内这一亩三分地上,此生就很可能碌碌无为了。而一旦自己能够远赴新省当官,则既可以获取无上的‘忠义侠臣’之名,也未尝不可以谋取一分富贵。还可以借着一些小小的特权,来为自家宗族,捞捞实惠。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对宗族的敬畏,是仅次于皇帝的威严。甚至有的时候,为了自己的宗族利益,而放弃国家的利益。这是现实,无所谓自私不自私。

所以,毛遂自荐,申请去黑龙江、北海、天山等地任职,也算‘货’与帝王的一种方式。但如果全天下的人,都这么想,都这么干的话,恐怕小朱皇帝会发疯的。

好在,当年的行府七都督。并没有辜负小朱的期望,我们一个一个地来看:洪承畴早已经是九卿了,而且是这届九卿之内,最有希望入阁的一位;沐天波因为世藩的身份,所以并不在这次政府大换血的考量之内;袁崇焕的处境很令人惋惜,于公于私,于人于己,他都不可能更上一层楼了;杨嗣昌的新政已知;现在,就剩下了三个人:李邦华、卢象升、熊文灿。

李邦华有点特殊,那就是他一定会去北京的。因为南京的官场,早烦死这个死、硬、臭、冷的工作狂人了。因此,就算李邦华毫无新意,他也会被保送的,至于九卿还是内阁,那就是皇帝地事情了。但有一点可以保证,李邦华今后的工作,会很困难。

现在,卢象升出场的时候,到了。

山东是个什么地界。这里是齐鲁大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