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部分 (第3/4页)

咱们还是先考虑怎么在这场战争中活下去吧。”

东厂的掌班大人抬手指着城下的密密麻麻的建奴军队,这是他们的对手。

在铁山城下,数千米外,有一批巨大的云梯在朝城墙移过来,在云梯旁边是披甲举着盾牌的建奴战士,云梯下面也有许多看上去披着两层甲的‘精’锐,他们和云梯移动的速度保持一致,没有呼喊,只有脚步声,木轮吱呀转动声和冰冷的沉默,这种场面光是看着就充满令人窒息的视觉冲击。

目测距离铁山城有四千米远的地方,有黄龙帐幕,旌旗林立,‘毛’有俊用千里镜查看,似有许多身着铠甲的八旗贵人在那里集结,簇拥一个黄衣老人。

“老奴亲自来督战了。”‘毛’有俊咬牙道。

‘毛’有俊能清楚的感受到周围东江军士兵的压力,他们急促的呼吸和不由自主的痉挛,大战前气势上,东江军输了一筹。

“到底是百战之师,确有一些‘门’道。”

雨化田点点头,也只有这样的军队能打败戚家军。

虽然戚家军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猪队友的坑,而没有发挥应有的战斗力,但雨化田不想为戚家军在大凌河的那一战做辩解,他只想报仇。

这些披甲战士还不是人数最多的,只有简单防具的八旗汉军士兵推着虾蟆车,在填着壕堑和城墙外的护城河。

所谓云梯,大概是我们最常听到的攻城器械。但它并不是很多影视作品中最常见到的那种,长得像一个竹梯的东西。用那种简单的工具攻城,在古代叫做“蚁附”、“蛾傅”,是一种比较无奈的攻城方法,兵圣孙子同志就不喜欢这样,在以前很多时候,后金的部队都是用这种比较原始的方式攻城。

可就算这类简单轻便的攻城器具,也要比我们在古代影视剧中常见的更聪明些。比如它们的头部经常装上一对小轮,这样在抵到城墙后用力前推,就可以使小轮沿墙上滚,快速立起。或者直接在一根长竹竿、木柱上绑上横杆,形成一个重量更轻的竹飞梯。

古人一般所说的云梯,是底部有车轮的大型攻城器械,梯下隐蔽有士兵推动前进。传说是鲁班发明的,不过在战国时期肯定已经有了。到魏晋以后,主梯上还增设上城梯,梯首安双轮,进一步提高了攻击高度。唐朝以后,随着木材加工工艺的进步,云梯上又增加了折达机构、防护装置reads;。

现在建奴的部队就装备这种改良后的大型工程器械,如果没有汉‘奸’帮忙建造,谁都不信。

当然,这种云梯要想接近城墙,必须先跨越护城河、壕堑的阻挡,古代攻城法中的“堙”,就是用土石、柴薪填塞壕堑,为攻城开辟通道。仅靠人力背驮也不是好办法,因此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种蟆车,装土以后推过去填塞。史书上甚至记载过三百人推行的大型蟆车。实际上战国时期已经有了一种专‘门’跨越壕堑的桥,下面也安有两轮,方便运动,叫做“飞桥”。《武经总要》中则绘有壕桥、折迭桥。这些桥都更便于人员快速通过。

不过这里看不到,只有一些八旗汉军推的普通虾蟆车,其工作效率非常高,很快的城外一道堑壕和许多陷坑被填平。

开始到达护城河填土了,正好到了佛郎机炮和弩机的‘射’程内,城墙上东江军开始用弩箭和炮弹来阻止他们的行为,但那些后金士兵也装备了盾牌来防护。

“不对,还少了一样东西。”‘毛’有俊皱眉道。

“没有投石机和冲车。”雨化田立刻说道。

‘毛’有俊立刻对这个东厂的太监刮目相看,这也是个懂兵法的。不过在‘毛’有俊听起来,雨化田的语气好像颇为嘲讽,似乎看到一个老古董在说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

投石机不用说,在古代很多时候,是对城里守军最有效的远程武器。

而贴近城墙后,除了通过云梯攀爬,攻方还会使用冲车撞击城‘门’,这种战法就称为“冲”。不过古代的冲车除了城‘门’,也有直接冲击城墙的,破坏其夯土结构,让城墙坍塌。

到宋代还出现了专‘门’的撞车,可以在城头移动,撞木前端包铁,撞击攻城云梯。以前用的石磨也换成了专用的铁撞木,用沉重木料制成钟形,下缘周边安铁刃,落下后砸毁冲车等。

为什么会没有撞车呢?‘毛’有俊本来就不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将领,唯一可以称道的就是勤勉,所以想问题就有些慢。

当看到城墙上架设的佛郎机炮时候,‘毛’有俊才恍然大悟。

“攻城时候,火炮的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