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页)
捎谏唐芳鄹裾承裕�谄浼鄹袼�嚼床患胺⑸�涠�那榭鱿拢�导驶醣夜┯α烤突嵩黾印J导驶醣倚枨笫枪�袷杖牒屠�实暮���诠�袷杖攵唐谀谀岩栽黾佣�3植槐涞那樾蜗拢��示突嵯陆怠T诟鞴�时揪哂型耆�鞫�院涂商娲�缘那疤嵯拢��实南陆当厝灰�鹱时就饬鞯奶桌�疃��纱说贾峦饣慊懵噬细『捅颈冶嶂担ɑ懵蚀覵0调整至Sb),即出现所谓的“汇率超调”(汇率超调的程度取决于M线的斜率,M线越陡,汇率超调程度越大)。利率的下降,自然会刺激国内总需求增加。同时,外汇汇率上升,使世界商品市场偏离“一价定律”,由此形成的商品套购机会会使世界需求移向本国商品,从而进一步推动本国总需求的上升。在产量不变的情况下,来自国内外两个渠道对商品市场的超额需求,最终将带来商品价格的同比例上升。在商品价格上升的过程中,实际货币供应量相应地逐渐下降,导致利率的回升,并引起资本内流和外汇汇率的下跌(从图2�1可以看到,经过从t0到te的一段时间后,商品价格作出滞后反应,利率水平经过短暂的下降之后趋于上升,相对利率的提高又引起国际资本的流入,从而使货币的超额供给得到缓和)。随着商品价格的进一步上升,由于商品价格、利率和汇率的相互作用,最终使货币的超额供给完全消化。这时汇率则从超调状态B点(P0、Sb和M1的交会点),到达E点(Pe、Se、M1的交会点)。在E点上,汇率、利率、价格、货币存量和产出重新达到均衡状态(这个过程表明长期购买力平价是成立的)。
第四节 资产市场均衡否:货币主义汇率理论(…
(二)粘性价格货币超调模型简评
粘性价格货币超调模型的贡献主要在于它总结了现实中汇率的超调现象,并给予了系统的阐述,这些论述对于我们结合国际金融形势的变化理解购买力平价学说以及分析现实汇率的波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汇率超调模型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①它将汇率波动基本归于货币市场的失衡,而对来自商品市场的实际冲击轻描淡写,难免有失偏颇;②它假定国内外资产具有完全的可替代性,而事实上由于交易成本、赋税待遇和各种风险的不同,各国资产之间还远远没有达到可相互替代的程度。
三、资产组合平衡模型
(一)资产组合平衡模型的基本思想
货币模型假定国内外资产具有完全的可替代性,但在现实中却很难成立,而且它仅仅强调了货币市场均衡在汇率决定中的作用,显得有些片面。基于这一认识,以布朗森()、库礼()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在继承多恩布茨关于短期内商品价格粘性观点的基础上,运用托宾()的收益�风险分析法,提出了汇率决定的资产组合平衡模型(Portfolio Balance Model)。其主要思想是:在国内外非货币资产之间不完全可替代的情况下,投资者根据对收益率和风险性的考察,将财富分配于各种可供选择的资产,从而确定自己的资产组合。当资产组合达到了稳定状态,均衡汇率也就产生了。
假设金融市场中只有三种不能完全替代的资产——不产生利息的本国货币(M)、产生利息的本国债券(B)和外国债券(F),设S为直接标价法汇率;则投资者的总财富(W)为:
W=M+B+SF(2�12)
由于每一种资产的需求是该种资产自身的利率、其他资产的利率和总财富存量的函数,考虑资产和财富的真实存量,则这种资产供给与需求相等时的均衡条件可通过下面3个方程式来表达(设I为国内债券的利率,I*为国外债券的利率):
M=m(I;I*+ΔS)W(2�13)
B=b(I;I*+ΔS)W(2�14)
SF=f(I;I*+ΔS)W(2�15)
其中,m、b、f代表本国居民持有本国货币、本币债券和外币债券的需求占全部财富的比例,ΔS代表当期汇率对基期汇率的变化率。
从式(2�13)所表达的货币市场模型来看,货币供给是政府控制的外生变量,货币需求则是本国利率、外国利率的减函数和资产总量的增函数。这就是说,本国货币的需求随着I和I*的提高而减少,随资产总量的增加而增加。从式(2�14)所表达的本国债券市场模型来看,本国债券供给量是由政府控制的外生变量,本国债券需求是本国利率和资产总量的增函数,外国利率的减函数。从式(2�15)所表达的外国债券市场模型来看,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