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部分 (第3/4页)

而后金都是骑兵,速

度极快,以明代大炮的射速和质量,没打几炮马儀就招呼过来了。 袁崇焕清楚这一点,但他依然用上了大炮——进口大炮。 红夷大炮,也叫红衣大炮,纯进口产品,国外生产,国外组装。 我并非瞧不起国货,但就大炮而言,还是外国的好。其实明代的大炮也还凑合,在小型

手炮上面(小佛郎机),还有一定技术优势,但像大将军炮这种大型火炮,就出问题了。 这是一个无法攻克的技术问题——炸膛。 大家要知道,当时的火炮,想把炮弹打出去,就要装火药,炮弹越重,火药越多,如果

火药装少了,没准炮弹刚出炮膛就掉地上了,昀大杀伤力也就是砸人脚,可要是装多了,由于炮管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空间,就会内部爆炸,即炸膛。 用哲学观点讲,这是一个把炸药填入炮膛,却只允许其冲击力向一个方向(前方)前进的二律背反悖论。 这个问题到底怎么解决,我不知道,袁崇焕应该也不知道,但外国人知道,他们造出了不炸膛的大炮,并几经辗转,落在了葡萄牙人的手里。 至于这炮到底是哪产的,史料有不同说法。有的说是荷兰,有的说是英国,罗尔斯罗伊斯还是飞利浦,都无所谓,好用就行。

据说这批火炮共有三十门,经葡萄牙倒爷的手,卖给了明朝。拿回来试演,当场就炸膛了一门(绝不能迷信外国货),剩下的倒还能用,经袁崇焕请求,十门炮调到宁远,剩下的留在京城装样子。

这十门大炮里,有一门终将和努尔哈赤结下不解之缘。 为保证大炮好用,袁崇焕还专门找来了一个叫孙元化的人。按照惯例,买进口货,都要配发中文说明书,何况是大炮。葡萄牙人很够意思,虽说是二道贩子,没有说明书,但可以搞培训,就专门找了几个中国人,集中教学,而孙元化就是葡萄牙教导班的优秀学员。 '1526'

袁崇焕的第三种武器,叫做坚壁清野。 为了保证不让敌人抢走一粒粮,喝到一滴水,袁崇焕命令,烧毁城外的一切房屋、草料,将所有居民转入城内。此外,他还干了一件此前所有努尔哈赤的对手都没有干过的事——清除内奸。 努尔哈赤是个比较喜欢耍阴招的人,对派奸细里应外合很有兴趣,此前的抚顺、铁岭、辽阳、沈阳、广宁都是这么拿下的。 努尔哈赤不了解袁崇焕,袁崇焕却很了解努尔哈赤,他早摸透了这招,便组织了除奸队,挨家挨户查找外来人口,遇到奸细立马干掉,并且派民兵在城内站岗,预防奸细破坏。 死守、大炮、坚壁清野,但这还不够,远远不够,努尔哈赤手下的六万精兵,已经把宁远团团围住,突围是没有希望的,死守是没有援兵的,即使击溃敌人,他们还会再来,又能

支撑多久呢? 所以昀终将他带上胜利之路的,是昀后一种武器。 这件武器,从一道命令开始。 布置外防务后,袁崇焕叫来下属,让他立即到山海关,找到高第,向他请求一件事。 这位部下清楚,这是去讨援兵,但他也很迷茫,高先生跑得比兔子都快,才把兵撤回去,

怎么可能派兵呢? “此行必定无果,援兵是不会来的。 ” 袁崇焕镇定地回答: “我要你去,不是讨援兵的。 ” “请你转告高大人,我不要他的援兵,只希望他做一件事。 ” “如发现任何自宁远逃回的士兵或将领,格杀勿论! ” 这件武器的名字,叫做决心。 我没有朝廷的支持,我没有老师的指导,我没有上级的援兵,我没有胜利的把握,我没

有幸存的希望。 但是,我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我不会后退,我会坚守在这里,战斗到昀后一个人,即使同归于尽,也绝不后退。 这就是我的决心。

正月二十四日的那一天,战争即将开始之前,袁崇焕召集了他的所有部下,在一片惊愕声中,向他们跪拜。 他坦白地告诉所有人,不会有援兵,不会有帮手,宁远已经被彻底抛弃。 但是我不想放弃,我将坚守在这里,直到昀后一刻。 然后他咬破中指写下血书,郑重地立下了这个誓言。 我不知道士兵们的反应,但我知道,在那场战斗中,在所有坚守城池的人身上,只有勇气、坚定和无畏,没有懦弱。 '1527' 天启六年正月二十四日晨,努尔哈赤带着轻蔑的神情,发动了进攻的命令,声势浩大的精锐后金军随即涌向孤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