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1/4页)

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普遍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使商品价格呈不断下降趋势。第三,全球制造业的激烈竞争,压缩了许多商品的超额利润,也使商品价格下跌。第四,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发展中国家的大量出口,推动国际市场产品和服务的激烈竞争。第五,全球性的贫富差距扩大,导致总需求不足。此外,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中政府的不当政策及企业的不法行为也是引发通缩压力的重要原因。以美国为例,在网络泡沫和企业诚信危机的重创下,国内需求持续不振,经济迟迟没有强劲复苏,伊拉克战争又再度为经济前景蒙上阴影。

在全球通货紧缩的预期下,进一步引发了经济不景气和物价进一步下跌,使物价陷入恶性循环中。首先,由于预期物价要下降,人们就会延期消费,导致商品的需求低于正常状况,生产厂商面临产品价格和利润下降的压力;其次,物价下跌意味着存货贬值,厂商利润被压缩,中间商的生意更难做,整个生产供应体系的运作受到影响;第三,在资金借贷方面,将来物价下跌,使债务人须偿还的本金实际价值远远高于当初预期,本金和利息的负担增加造成债务人无力偿还,又将给金融机构带来坏账,因此通货紧缩对资金借贷常常会造成强烈的抑制作用。

根据这些通货紧缩成因的分析,目前美国各界专家提出的对策有:尽早大幅降息、提高公共开支、降低税收、增加购买公债以降低长期利率、在银行体系放注资金以鼓励放贷、通过购买外币压低美元以提高进口物价。为此,布什政府推出了大规模的减税政策以刺激美国经济。2001年,布什政府推出一个为期10年﹑规模高达7250亿美元的减税计划,以推动美国经济增长,并通过取消股息税来支撑美国股票市场。

日本经济白皮书则认为,持续放松银根对消除通货紧缩十分重要,加大货币供应量可以诱使日元贬值,从而给实体经济带来有益影响。

但美国和日本的有些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却把全球通货紧缩的责任归到了中国身上。根据他们的分析,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市场的商品价格逐年走低,而与此同时,中国大陆的出口商品价格也是不断下跌。因此,他们便把全球劳动力密集型商品价格下跌的原因归因于中国廉价商品对国际市场造成的冲击。但这些分析言论有意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目前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例仅为5%左右,中国对日本的出口额尚不到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2%。因此将世界或日本的通货紧缩归咎于中国出口的廉价商品是没有道理的。

4、日本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

在美国引导下,日本充当了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急先锋。

自2002年底以来,日本官方及公众媒体大肆指责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要求人民币升值。

2002年12月4日,日本副财相黑田东彦在英国的《金融时报》上发表文章称:“中国的通货紧缩经出口扩散至台湾、香港甚至全球,中国应承担起将人民币升值的责任。”此外,黑田东彦还建议,如中方认为此代价过高,可考虑与发达国家合作行动。

2002年12月初,日本财相盐川正十郎公开要求中国政府提高人民币汇率,并且表示,如若不然,其将在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把人民币汇率问题作为一项议题,要求其他国家通过类似于1985年针对日元的“广场协议”那样的文件,逼迫人民币升值。

2003年1月28日,日本《读卖新闻》发表题为《中国出口增长加剧日本通货紧缩》的文章,指责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日本国内的通货紧缩。今年3月6日前后,日本国会参议员山本一太发表言论,指责中国应将人民币升值,以减轻因输出通货紧缩而对日本和全世界经济的影响。此人还把中国形容为“7头大怪兽”———即使有3个头出了问题也可前进,日本拿它没办法。与此同时,中国台湾媒体报道说:“日本朝野上下都开始担心中国廉价劳工及土地带来的影响。”

2003年2月21日,全球七大工业国集团(日、美、英、法、德、意、加)会议召开。2月22日,日本财长盐川正十郎在七国集团会议上向其他六国提交提案,要求通过一项与1985年针对日元的“广场协议”类似的文件逼迫人民币升值。据称在七国集团会议历史上,尚无讨论非成员国货币问题之先例。至此,国际上一度甚嚣尘上的“人民币升值论”达到了最高潮。

在七国财长会议中,盐川正十郎再次谴责和抗议中国的人民币政策,说中国不断加大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