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2/4页)

只能使其投保人收回自己投保额的70%。这一事件引发日本人寿保险业的危机,许多投保人对人寿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感到担忧,为避免风险,他们纷纷与保险公司解约,导致退保风潮。

在美国的不断要求与压力下,日本快速实施了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金融政策,日本许多人寿保险公司实际成为了日本大机构投资者之一。日产生命(人寿)保险公司的破产正是由于大规模投资地产、股票和美国国债的结果。它的亏损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在地产泡沫时期大规模投资房地产,随着1990年以后,地产价格持续下跌,导致了公司庞大的不良债权;2、股票市场的大幅度下跌,使得股票投资收益减少;3、投资美国国债,由于美元长期持续贬值,导致所持美元资产的缩水,巨额的汇兑损失使公司经营无法继续下去。

日产生命(人寿)保险公司的破产只是日本保险业危机的前兆,接着,一系列日本保险公司破产。紧接日产生命之后是东邦生命保险、第百生命保险和大正生命保险相继破产。

1999年5月,日本保险业的中坚力量第一海上火灾保险公司破产,这是战后日本财产保险业的首例破产案,它的破产宣告日本财产保险公司“不倒神话”的破灭。不久,同年10月9日,在日本保险界排名第十二的人寿保险公司千代田生命保险公司因资不抵债亿日元而宣告破产,成为战后日本历史上第5起人寿保险公司的破产案。过了11天,日本保险界排名第十一的人寿保险公司协荣生命保险公司因资不抵债亿日元而宣告破产,成为日本最大的保险公司破产案。

日本制造业的衰退和大企业破产

在世界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中,日本制造业最容易受到日元兑美元汇率波动的影响。这是因为:(1)日本绝大多数进出口都以美元结算;(2)美国是日本最主要的贸易伙伴;(3)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货币采取盯住美元的汇率机制,同美元同方向变动。

1985年以来的美元长期持续贬值和1989年底开始的股票市场长期熊市严重地打击了日本的制造业。

自1985年“广场协议”开始,到1995年的10年间,1美元兑日元从240日元跌到1995年最低1美元兑80日元,日元升值3倍。如果体现在日本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上,则日本产品的出口价格上升了3倍,这极大地削弱了日本产品在美国的价格竞争优势。日本产品之所以受到美国人的欢迎,主要是因为日本产品质优价廉的特点。

日本贸易顺差从1990年开始下降,在1985年到1989年期间,日本每年的经常项目顺差平均为720亿美元,1990年减少到360亿美元,减少了约一半。

日本汽车制造企业尼桑公司负责财务的董事宫下曾抱怨日元升值对公司的影响时说: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是进一步降低成本。但在汽车行业,这样做就像在拧干毛巾,如果每辆汽车的成本能减少1000日元到2000日元,我们就大喜过望了。假定每辆车的出口价格大约是万美元,这意味着日元兑美元每升值1日元就损失万日元;如果升值10日元,那么将损失15万日元。在厂里,我们千方百计地将每辆车的成本减少上千、上百以至几十日元,但日元升值却野蛮地对我们加征了10万日元的税收。这严重地挫伤了厂里降低成本的斗志和士气。企业管理层对此采取了多项措施,其中包括重组企业和关闭工厂,但关闭工厂不过相当于每辆车节省成千上万日元的成本,只要汇率上升10日元,这一切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特别是在1994年到1995年,日元急剧的升值使日本的制造企业和工人陷入一片恐慌,绝望和听天由命的情绪开始在企业中蔓延。

日本八佰伴的破产

日本知名企业家和田一夫领导的日本最大流通企业八佰伴正是在日元急剧升值的背景下加速进行海外投资的。

在日语中,八佰屋就是菜店的意思,八佰伴就是以八佰(菜店)为伴。公司取名“八佰伴”目的是为了纪念八佰伴的创始人和田良平和和田加津(日本电视剧《阿信》主人公阿信的生活原型)靠一杆称沿街卖菜,白手起家的故事。

和田一夫1962年美国学成归来后,从父母手中接手八佰伴,成为八佰伴社长,当时八佰伴的总资产约1000万日元。经过20多年高速发展,到1986年公司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已成为日本最大的流通企业。

1986年3月7日,八佰伴百货公司在日本最大的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打通了资本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