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3/4页)

。她向学生传授3种读书方法:“游戏式”、“跳跃式”和“讨论式”。 她还提倡三到:即“眼到”、“心到”和“手到”。要求学生深入进去,由表及里,着力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和综合归纳能力。她并且把自己阅读的所思所感形成文字,与学生交流,她这种教法深受学生的欢迎。

袁昌英教学最讲究“认真”,1939年敌机在乐山大轰炸,她家片瓦无存,连毛巾牙刷都要靠友人接济,可是她照样坚持上课。通货膨胀,生活困难,有的教授到外校兼课,以贴补家用,她始终把精力用在本校的教学上。教学之余,挤出时间从事著述。她的散文小品《忙》,是身兼教授、作家、主妇、母亲等多个角色的袁昌英的真实写照。战乱岁月,原本大教授、大作家的大小姐袁昌英,入难敷出,不得不辞去佣人,自己下厨操持柴米油盐。令人发笑的是,她第一次用秤,竟将秤砣放在秤盘内,将要称的食物挂在秤杆上;为了学会做菜,她用小本子记上十几种做菜的方法。如“烹鸭”一条,她写:一、把鸭子捉来;二、用刀将鸭杀死;三、在沸水中去毛;四、……她的迂腐,被友人讥为书呆子。

袁昌英精心教书,不忘育人,她非常关心年轻学子的健康成长。在介绍西方的“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时,总持批评态度。当时武大学生剧社演出王尔德的《莎乐美》,希望她为剧本说几句好话,可她实事求是,善意提醒大家:“别为美的艺术所诱而误认为其内容的健康。这种病态的、颓废的作品披上优美动人的艺术形式最易于把人们引入歧途。”

她爱国,用作品热情讴歌前方将士、鞭笞大后方政府的*现象。她的爱国情怀在《朴朗宁教授》和《游新都后的感想》、《再游新都的感想》中有充分的体现,一直为后来的研究者瞩目。

她不仅嘴上说,而且身体力行。她的心里总揣着国家、民族。她曾用英文写过一本书《中国的爱国文学》(未见出版,笔者),把屈原、杜甫、辛弃疾、文天祥介绍给外国读者。平时在家,她常把这些爱国故事讲给子女听。抗战伊始,她主动把自己的一大笔积蓄捐给国家。“九·一八”事变后,身兼女生指导的袁昌英带领女同学和部分教职员家属,为东北义勇军缝制棉衣千余套。为保证这批援军物资的安全,1932年3月3日,她给胡适写信道:

现在我们有一件事要请求你的帮助。我们住在武汉方面的人,虽然尚未直接感受日本鬼的威吓,可是精神上也够痛苦了。每一想到北方义勇军在冰天雪地之中,与敌人奋斗的艰苦,就不免流着同情泪。武大东省事件委员会虽然几次募集捐款汇寄北方,我们做女子的总觉得未尽天职,所以最近又发起了一个小小的运动,赶做棉背心一千件,接济我们的义勇军。这事正在进行,不日就可完工。数虽很少,却是出自我们几十个人亲手裁缝,无非表示我们一点热忱而已。现在要请求于你的是:亲自替我们在北平打听一个寄交的处所。我们希望这一点棉衣,不至于随便落在不相干的人手里。你在北平当然知道有确实可靠的机关和经手人,可以使我们直接寄去。……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一净土掩风流——“四级教授”袁昌英(3)

在小的方面,袁昌英自觉抵制日货,不管日本货多便宜,一概不买。在那战火纷飞、生活困难的日子里,她在敌机的轰鸣声中,在油灯下,坚持完成了20万言的《法国文学》。她在序言中动情地说:“我这半年中,聚精会神地写了这部《法国文学》,苦真是苦极了……可是我的大安慰是:我是中华民族的女儿,我要尽我所能写书,因为中国不是埃及,中国人民是永远不能做奴隶的,所以我要在这中华民族精神的大火炬大光明中,贡献一只小小的火把!”其爱国激情跃然纸上。她在1944届毕业生告别会上勉励学生:“今后走上社会要清清白白地做人,实实在在地做事,每个人要牢记武大的校训,为国家为民族保存一点气节。”

1938年《宇宙风》编辑陶亢德向她约稿。时南京失守,武汉吃紧,她偕家小到了重庆。她在复信中说:“惟国难以至如此地步,心情不宁之至”,意无法从命。但话锋一转又说“然一见奇山秀水则觉国运定有转机。”言语中充满对抗战胜利的渴望与祝福,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对祖国的热爱。令袁昌英欣慰的是,她的一些老学生后来颇有成就,诸如翻译家叶君健、莎士比亚研究者孙法理等。师恩难忘。战前的老学生张培刚在谈袁昌英的严格教学使他受益无穷时说:“……我赴美国哈佛大学读研究生时,不到一年时间,就以笔试通过了第二外国语法文考试。”著名法学家、*官端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