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2/4页)

征引及参考书目:

黄蕙兰:《没有不散的筵席》,天津编译中心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袁道丰:《顾维钧其人其事》,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一净土掩风流——“四级教授”袁昌英(1)

爱丁堡飞出一孔雀

20世纪50年代,全国高校评定职称时,武汉大学的袁昌英和夫君杨端六都被钦定为“四级教授”。有人评说此举贴切地诠释了“帽子的价值并不等于头脑的价值”这一格言。

袁昌英(1894—1973)号兰紫、兰子,湖南醴陵人。其父袁雪安,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历任民国大学部部长,湖南省代理省长,云南财政厅厅长,山东、安徽财政厅厅长等职。袁昌英还有3个妹妹都早夭,她是唯一幸存下来的。幼时在老家上私塾,稍长,被父亲接到上海入教会学校中西女塾学英文,开始受西方文化的熏陶。1916年自费赴英国留学,在爱丁堡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时,结识了周鲠生、皮宗石、杨端六等一群湖南籍热血青年。杨端六(1885—1966),湖南长沙人,早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堂,曾赴日本留学,在日参加了同盟会。回国后因反对袁世凯被捕,后得黄兴资助复又到伦敦大学攻读货币银行专业。袁昌英心仪淳厚、博学的杨端六。适巧,杨端六曾是她父亲袁雪安的门生,素受袁的器重和信赖。由于这层关系,袁、杨日渐亲密。1921年袁昌英获硕士学位。回国后,这对富英国绅士、淑女风度的青年便携手在北京步上红地毯,证婚者是民国耆宿吴稚晖(一说在上海,证婚人是周鲠生)。时袁昌英27岁,杨端六36岁。婚后,杨任上海商务印书馆主任会计,兼《东方杂志》撰述。袁昌英则执教于北平女高师,教授莎士比亚,成为我国第一位研究莎剧的女学者。为求精进,1926年袁昌英舍下嗷嗷待哺的女儿杨静远,只身赴法,在巴黎大学攻读法国文学和近代戏剧,两年后回国,在上海胡适任校长的中国公学当教授。不久,杨端六应李公朴之邀,出任中研院经济所代所长,与李四光、傅斯年同事。这一时期,他们生活稳定,情绪饱满,是袁、杨两人的著述丰收季节。他们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均有卓越的建树,学术专著陆续在商务出版。早在1920年,杨端六、赵元任等3人就代表中国公学和北京大学等4个团体,陪同美国哲学家杜威和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全国作巡回演讲。杨端六对长沙听众讲了《社会与社会主义》和《介绍罗素其人——与罗素一席谈》等3个专题。毛泽东当时是新民学会的负责人兼长沙《大公报》的特约记者。杨演讲时毛泽东作了记录,曾用“杨端六讲毛泽东记”的署名,将讲词刊在1920年10月31日的《大公报》上。袁昌英于1920年开始发表作品,1930年出版了她的成名作《孔雀东南飞》。这部“借旧题创新作”的剧本,突出伉俪爱与亲子情之间的矛盾,给焦母以同情。她的剧本的新意,给沉闷的剧坛带来了新气息,受到了世人的关注。阿英、苏雪林对这只爱丁堡飞出的“孔雀”都给予热情而中肯的评论。

经济学家杨端六崇尚理性、务实,他被公认为中国商业会计的奠基人。袁昌英热爱文学,有诗人的浪漫气质。他们夫妇交游甚广,拥有一大批社科文艺界的硕儒时彦朋友,是时人钦慕的一对学者型伉俪。

珞珈三杰一大姐

珞珈三杰者,袁昌英、苏雪林、凌叔华也。

她们相识于20年代初的新月社和《现代评论》时代,聚首于30年代初的武汉大学。当时袁昌英任外文系教授,苏雪林执教中文系,凌叔华是文学院院长陈西滢的夫人,主编《武汉日报·现代文艺》。武大坐落在武昌东湖边,珞珈山下。其时三人风华正茂,常有佳构问世,同为好友并被誉为珞珈三杰。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净土掩风流——“四级教授”袁昌英(2)

三杰中,袁昌英年龄最大,学历最高,资历最深,是武大首批聘任的教授,又是在武大任教时间最长者。她聪慧过人,接人待物又有英国淑女风度,当属三人中的大姐。

袁昌英是位思想、事业型的女性。在教学上她挑大梁,一人授“莎士比亚”、“希腊神话”、“希腊悲剧”、“现代欧美戏剧”和“中英翻译”等7门课,她恨不得把自己胸中的知识一下子掏给学生。她讲课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精选几位作家的代表作,做深入细致的解剖,然后再指定阅读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她不仅抓教学,而且抓科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