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部分 (第2/4页)

好笑。

见吴论找上了吴节,所有的士子们都来了精神,也安静下来。

吴节自不用说,现在是如日中天,冉冉升起的文坛宗师。最近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想不到眼前这个小小的书生竟然对吴节如此挑衅,还说出这样的大话。

吴伦……恩,没听说个这么个人啊,典型的无名小卒。

他和吴节顶牛,这不是螳臂当车吗?

对了,他是吴节的兄长,难道不知道吴节的才华。这份狂妄的自信来得毫无理由,倒是有热闹看了。

所有人都用怜悯的目光看着吴伦。

士林中的争论,一是比功名,二是比名气,第三是比才学。着三项无论那一点低于对方,你就得缚手缚脚,矮人一头。

这一点从明人洪迈的《夜航船》中就可以看出来,里面有个故事是这么说的。有个读书人和一个和尚同乘一艘小船,晚上同挤在一个狭窄的船舱里。读书人一见到和尚,就滔滔不绝,满口诸子百家,一副饱学大儒模样。和尚有些发怵,可被读书人挤得连脚得伸不住,实在是难受。

有发现那读书人的言语之中有破绽,就忍不住出言挑战:“先生可知道澹台灭明是几个人?”

书生回答:“自然是两个人。”

于是和尚舒了一大口气:“相公且让一让,让我将脚伸直。”

由此可见,明朝的读书人自有一套不同于普通世界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则。

在所有人看来。吴论要在吴节面前说这样的大话,简直就是自取其辱。

一听吴节提起成都时的旧事,吴伦猛地想起在唐家诗会和锦江夜宴上所受的折辱。新仇旧恨涌上心头,立即朗声喝道:“怎么,我教训不了你了。今日在座的都是有功名在身的读书种,或者有官职在身的贵人。当着大家的面,我还真要跟你论一论。首先,你我同为新津吴氏一脉。我比你年长,论辈分是你的堂兄,长兄当父,难道就不能教训你;其次再论功名……”

说起功名,这可是吴论最得意的一点,只恨不得全天下人都知道。

他用怨毒的目光盯着吴节:“吴节。当初在成都是,你勾结外人革了我的秀才功名,以为我吴论就此沉沦,永世不得翻身了。可惜啊可惜,我吴论得了贵人襄助,又重新拿回了秀才功名。不但如此,在参加湖北的乡试时,还得了乙榜第十六名,正经的举人功名。”

“哈哈。乙榜中的,蟾宫折桂,名列前茅,如今我吴伦的名字在湖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日在武昌城中,我等中的举子戴花游行,亮马夸街。无数百姓争睹我的风采,不断有人送房送地,依附于我。这其中的滋味和光景,也是你一个小小的秀才所能享受到的。”

说到这里。吴论咯咯地笑起来。笑声又尖又利:“就功名而论,吴节啊吴节。我却是你的科场前辈,难道就没教训你的资格?”

“好!”景王靠在墙上,见这里的情形实在太混乱,本就有些害怕了。天煌贵胄,什么时候经历过这种事情?

可一听到吴伦的侃侃而谈,心中却安稳下来,忍不住叫了一声好,对身边的护卫感叹:“吴先生真乃无双国士啊,这分从容潇洒,也只有古时的苏秦、张仪可以与之比拟。得了这么个大才,也是孤的福气。”

小太监也连声恭维,只那护卫捂着胸口,一脸惨白地看着连老三。

这一声“好!”很是响亮,听到王爷的赞许,吴伦更是得意得要飘起来了。

可应者寥寥,却是不美。

关键是吴论这段话说得大气凛然,义正词严,训斥的却偏偏是吴节,听到大家耳朵里,却平添了许多喜剧效果。

不过,这是吴氏的家事,别人却不好插嘴。

突然间,有人“扑哧!”一声笑起来。

发出笑声的正是彩云,她抱着依依:“依依,这人看起来怎么如此滑稽?”

依依面上还挂着泪水,也扑哧一声大笑起来:“小丑!”

“哈哈!”这下,其他举人们再也忍不住,都发出哄堂大笑。

“太有意思了,太有意思了!”

“这个无名小卒竟然说出这样的大话,也不脸?”

“果然是士林败类,不过,这个吴论今天算是在京城出名了,反正我是记住他的名字了。”

“没准,人家本来就是想借此出名的,只要能够被吴士贞骂上一句,立即就红遍京城。”

……

听到这一片哄堂大笑,吴伦始料未及,他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