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部分 (第1/4页)

同吴节一样,吴伦这半年来也是奇遇连连。

他当初被万文明摆了一道,革除了秀才功名之后,心情抑郁,出门游学散心,并将户籍迁到湖北一个母亲的亲戚那里。准备当高考移民。

进入湖北境内是,吴伦在驿站中正好碰到王爷来湖北就藩。在知道对方身份尊贵之后,便写了个帖子前去拜见。

这个王爷就是被朝臣赶出京城,夺嫡失败的景王。

明朝自靖难和寰壕之乱之后,对地方上的藩王有严格的限制。

首先,藩王不得拥有自己的军队和护卫,不得参与地方政务,被彻底架空成一个摆设。

其次。藩王无事不得厉害所居住的城市,平日间就算是要出城一步也得出具公文,向地方政府申请。

不但如此,王府中的官吏也统一有中央政府指派,大小事务都要这些官吏点头才能顺利通过。

不但如此,藩王平日里还要受到地方官员和锦衣卫的严密监视。

这种情形。已经是实际上的软禁了。

一个士势的藩王,看起来地位是高,可其中的苦楚却不是外人所能知道的。

景王灰溜溜地被人赶出京城之后,一路上受尽了地方官员的窝囊气,心情正自郁闷。这个时候,吴伦突然投书求见,如何不让他心头欢喜。

况且,这人还是一个正经的儒生,曾经有过秀才功名的。

景王之所以在夺嫡斗争中败得那么惨。下来痛定思痛之后,他明白过来:“自己身边缺乏人才啊!”

想那富裕王,身边都是些如高拱、谭纶、张居正这样的大儒,这些人尖子使起坏来,你不知不觉中就落到人家的圈套中去。

如果自己身边也有几个这样的人才,何至于连内裤都输得精光?

可读书人都很傲气,所谓:学得文武艺,卖于帝王家。这年头的读书人谁不是想着考个举人、进士,入朝为官。一个小小的藩王。谁肯屈就?当年裕王手头之所以有这么多人才,还不是因为他是实质上的储君。代表着朝廷大义?

吴论当初投靠景王的时候,景王估计还想着来个千金买马骨,做个求贤若渴的姿态。

这一点,吴伦心中自是明了。

他当时也是潦倒落魄,也不管景王是什么人,只要看到哪怕一点希望,都不肯放过。再说,对于自己的学识,他还是非常自信的。

天下文章,或者说出人才的地方总体来说分为四个地方。

首先就是以南京、苏州、扬州为圆心的江浙应天府文化圈,自太祖开科举以来,这一带出的举人进士数量最多,占全国的七成以上;其次是江西、安徽,有明两百来年,这里出了不少进士、宰相,以质胜;第三个地方是顺天府,京城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来都不缺人才;最后则是四川的成都府,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老家,自有一套独特的文化传承。

吴伦能够在成都这种地方脱颖而出,自身的学养本就不凡,就算放在江浙那种遍地精英之地,也是中上之姿。

其才华更是了得,同林廷陈也在仿佛之间。只不过当初在成都时,为了讨好林公子,可刻意放低了身段。

果然,在于景王一席长谈之后,吴伦摇身一变成为王府的首席幕僚。

又通过景王的关系,在湖北将秀才功名补上了,并参加了今年的秋闱,顺利拿到举人功名。当然,这其中,景王和朝中拥戴景王的那批人肯定是用了力气的,这一点,吴伦也没去想。

古往今来,都是以胜负论英雄的,只要成功就好。

他这次进京,除了为景王夺嫡出谋划策外,还想拿个进士功名。

不得不说,现在的吴论志得意满,一看到吴节这个小秀才,新仇旧恨涌上心头的同时,内心中却有这无比的优越感。

一想到这里,吴论有了底气,抬头看着吴节:“你知道什么,你什么都不知道,一个小小的秀才,胸中又能有什么格局?如今的我同往日已经不同,这外面的世界天宽地阔,却不是你所能想象的?”

第二百九十一章你找错人了

吴节没想到这个吴伦说出这种看起来志向远大,高屋建瓴的话来。

看得出来,这个家伙如今很是得意,都飘飘然起来了。

也许,他在这本年中还真得了什么大机缘吧。

吴节淡淡道:“哦,兄长你现在的精气神与在成都时相比,真是天翻地覆啊,倒是教训起小弟来了!”

他说着话,嘴角微微一翘,心中一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