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部分 (第3/4页)

民和灾民,呃……因为他们往往只求温饱,且很能吃苦耐劳,而青龙百业兴旺,正是需要更多劳动力的时候。

正因为如此,镇国府在山海关外,直接就设立了粥棚,还有专门的人员在那里负责接待灾民。

放眼望去,青龙一带的城市规模已经开始扩大,几乎是沿着它与秦皇岛的铁路沿线,犹如春笋一般,冒出了许多的市集和工坊,宛如一条玉带一般,使这一带已经开始积蓄了六七十万人口,今年的钢铁生产量预期已经超过了往年,预期的钢铁产量将达到五万吨,而煤炭的产量更是可能达到七十万吨。

可即便如此,显然还是不足,在青龙附近的卫星城,叶家投产的几个巨型钢铁工坊已经开始预备开工了,用的是最新的设备,招募了上万匠人,甚至为了支援关外即将发生的铁路修建狂潮,大量在京师镇国府的钢铁匠人被抽调到了关外,随时准备卯足了劲开始生产。

这里是一群大老粗们组成的世界,正因为如此,也没有太多的规矩,镇国公虽然尊贵,可是在唐伯虎的建议之下,一套统治的结构也开始产生了。

首先,便是行政中心的确立,原来的镇国府,不过是一栋六层小楼,从前绝大多数公务都在这里进行处在,可是现在,明显的变得不合时宜起来,因此,在青龙城外的十几里地之外,新的镇国府将会在这里修建。这将是一个恢弘的建筑,占地百亩,主要是叶家的办公、议事以及生活起居的场所,在镇国府的对面,则规划了小内阁,小内阁是一座六层巨大建筑,占地也是不小,这里将是未来镇远国的行政中心,而在这附近则修建了各个衙门,都是一栋栋的楼,如众星捧月一般,将镇国府和小内阁围在中央位置,与之相对的,是一个巨大的广场,毕竟是郊区,而且大漠中的土地本就不值钱,所以这广场足足有五十万平方米,比后世世界上最大的广场还要庞大。

研究院的土木建筑师们,如今已有了丰富的大型工程方面的经验积累,因此对于这个浩大的工程,很快就拿出了数套方案。

在法令方面,叶春秋开始废除了跪拜法,即只要出了关外,即便是贵为镇国公的他,所有人都不得行跪礼,只需作揖即可,这当然也未必是叶春秋是有心思弄什么积极进步的东西,只是因为,而今的关外,生活方式已经开始变得无比快捷,叶春秋以身作则,将一些俗礼废除掉,这便省了其他人花费太多心思在这虚礼客套之中,见了镇国公也不过是作揖罢了,你又算老几,还得让人跪着说话?

所谓上行下效,这才是叶春秋的目的。

时间眨眼而过,已到了年末,而这里每一日都在改变,这座从无到有的城市里,每一个人都在见证,这里几乎没有任何的束缚,没有礼教,看似混杂,却在暗中,又有一套约定成俗的规矩,而在这时候,叶春秋终于收到了一个从关内来的消息,那便是李东阳的裁处。

李东阳没有被抄家灭族,甚至没有被杀头,而是被罢黜,流放了三千里。

三千里只是个虚数,不过叶春秋依然还是知道,李东阳是完蛋了。

真要计较起来,李东阳所犯的是谋反大罪,按理,是应该处于极刑的,可是当邸报传来,叶春秋还是能够理解朱厚照的心思的。

(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一千七百二十五章:改造儒学

对叶春秋来说,朱厚照并不是一个令人难以读懂的人,所以他没有太多的深究,便明白了朱厚照对李东阳宽容的缘由。

在朱厚照的心里,李东阳代表的是一个过去,是一个过去朱厚照的父皇所引领的时代,作为三朝老臣,李东阳几乎与先帝朱佑樘度过了太多的生涯。

朱厚照终究还是心软的,其实叶春秋很清楚,朱厚照绝不是一个合格的天子,任何一个合格天子所拥有的品质,在他身上都寻觅不到任何的踪迹。

可是叶春秋却清楚,朱厚照是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喜怒哀乐的人!

而叶春秋更明白,大概也是因为朱厚照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们才能在身份悬殊之下,成为最好的兄弟。

叶春秋心里吁了口气,也不过是一声叹息罢了。

之所以有这声叹息,是因为他太过于了解,朱厚照在圣裁时的犹豫和挣扎了。

“这个家伙……”叶春秋不禁摇头苦笑。

不过对于朝中的动向,有时却令叶春秋不由担忧起来,新军战胜了鞑靼人,并且一举开始镇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