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2/4页)

亲缘关系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中的生活经历也给了他宽广的视野、理解问题的深度和让冲突各方协调一致的能力,这一点都不是希拉里能够比拟的。

当然,奥巴马不仅要面对希拉里,他要面对的是一个希拉里和克林顿组合而成的强大竞选机器,这个机器在1992~2000年克林顿竞选和当选总统期间屡战屡胜。凭借着克林顿在任总统八年时间里所积累的人脉以及希拉里本人两届国会参议员的经历,她的政治资源和从政经验要好过奥巴马,而她的个人财富也远非奥巴马所能比拟。

“第一夫人”的政治生涯

希拉里本来承袭父亲的政治立场,支持共和党,六七十年代多次为共和党竞选效力。但是,1975年,当她嫁给克林顿后不得不为了丈夫的前程而反水转向支持民主党。

1997年,希拉里协助通过了美国国家儿童健康保险计划和领养与安全家庭法案。她访问过七十多个国家,走访过非洲的贫民窟,在难民营里与贫苦母亲交谈,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也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和妇女界别的拥护。

2000年,克林顿行将卸任之际,希拉里决定在纽约竞选国会参议员。为此,她举家迁往纽约。在“辗转六十二个县,历经过十六个月、三场辩论,打败了两个竞争对手,穿破六套黑色便服”后,希拉里终于如愿以偿,她当选为美国参议员,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竞选公职并成功的“第一夫人”。

希拉里2000年当选美国参议员的那一天,就有民意调查表明,40%的人相信她会竞选美国总统。今天的事实表明,希拉里竞选参议员确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她同奥巴马一样,只是将参议员作为走向总统之路的一个阶梯。

但是,希拉里的一个极大的劣势就在于她是一个女性。

女性的“玻璃天窗”

翻开美国历史,女性在政治上所遭受的歧视不亚于黑人。

美国妇女的选举权晚于黑人。

在20世纪上半叶,有四十多个国家产生过女总统或者政府首长,但是,美国没有。

实际上,美国女性竞争总统的不在少数,她们多半并非真的希望通过一次选举当上总统,而是希望引起民众对女性权利的注意。1984年,联邦众议员杰罗丁·费拉罗成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蒙代尔的副总统候选人,不过这对组合后来败给共和党人里根,这是女性最接近权力宝座的一次机会。

在美国,对女性的政治歧视表现在各个方面,但集中表现在对女性性格的不信任、偏见和双重标准。

媒体加剧了对女性偏见的认知。对于美国女性而言,总统梦就像房子里的“玻璃天窗”。明明天空触手可及,但是却被一层玻璃隔开。不过,希拉里并不想步前人“走过场”的后尘,她要将“玻璃天窗”戳个洞。

。 想看书来

4。 大选劲敌:“越战英雄”麦凯恩(1)

将门虎子

随着民主、共和两党政党政治的逐步成熟,取中庸之道、完全以选票为导向的政客越来越多。政策是为选举而制定,而不是通过选举检验和考验政策的倾向越来越普遍。不管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麦凯恩作为拥有卓尔不群的性格、独立于政党意识形态的总统候选人实属罕见。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缘于其颠沛流离的童年生活、狂野不羁的个性、显赫的家族地位以及特殊军旅生涯塑造出来的对国家与政治的信念。

麦凯恩荣誉等身,这些都是许多政治家无法比拟的,他被《美国政治年鉴》称为最有资格获得美国英雄称号的政治家。从童年不断迁移的生活来看,麦凯恩与奥巴马有着相似之处,但是麦凯恩的家庭比奥巴马健全,家族地位显赫,但缺少奥巴马跨越文化的迁移,也没有奥巴马青年时期身份认同的痛苦。当然,麦凯恩差点丧命的军旅生涯令其刻骨铭心,奥巴马则在成年后走上了稳健的求学、从政之路。

麦凯肯全名约翰·西德尼·麦凯恩(John Sidney McCain III),1936年8月29日出生于当时由美国托管的巴拿马运河军事区。巴拿马位于中美洲,地缘政治和语系上属于拉美。如果按出生地来说,麦凯恩倒不如奥巴马本土出生正宗,但按照巴拿马与肯尼亚、印尼同属第三世界而言,上天都赋予给他们了一个与第三世界相连接的纽带关系。

麦凯恩的家族地位特殊而显赫。“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祖父、父亲、麦凯恩以及其子吉米,四代军人组成了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子承父业之链。麦凯恩19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