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 (第3/4页)

学。为使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儿童能够上学,学校一方面对家境贫困的学生免收学费和书费,另一方面实行二部制,上午一批,下午又一批,这样就可以用一笔经费办两所学校。

陈鹤琴一向认为,要有好的学生必须先有好的教师,因此他对教师的培养十分重视。他聘用教师的时候不仅看学历,看教学能力,还要看仪表、态度,态度粗暴、不讲文明者不予录用。教师进校,只要热爱儿童,热爱本职工作,均受到重视与鼓励。为使学校教学质量保持较高水准,陈鹤琴与每一位新聘任的教师亲自谈话。他还经常来校,听各科教师讲课,然后召集教师们开会,讨论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会上,他亲自示范,提倡教学儿童化。有一次,他观摩体育课,指出学生在队列中的稍息、立正动作太多了,主张加强游戏,让孩子们更多地动起来。他很重视倾听教师的意见,有时学校里的普通教师会将电话打进他在工部局的办公室,向他直接反映学校情况。

设计单元教学法是陈鹤琴一直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将不同科目和课程相互联系,根据儿童的兴趣和活动特点设计课程,使儿童对学习更感兴趣。此外,幼稚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一直是陈鹤琴着重研究的方面。他觉得,幼稚园的孩子喜欢听故事、讲故事,但一到小学就只有在课堂里上课,调动不起学习的兴趣,不符合儿童成长的规律。为此,陈鹤琴亲自编写教材,以讲故事的方式,将儿童常见的物和事写进课本。

一 在公共租界办学(5)

陈鹤琴一贯主张将人格培养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他说:“训育难于教育,人格重于知识。现在中国教育的弊病确在于我们只顾到教书上课,注重知识的灌输。人格的培养,竟加以忽略。”《陈鹤琴全集》,第四卷,第159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3月。因此,他所创办的各个学校,都注重对学生操守、情感的培养,使学生广泛接触、认识社会。西区小学对门的沙利文面包厂是学校的定点厂,学校常组织学生前去参观,了解工人的劳动生活;学校还组织学生到昆山、苏州、木渎、天平山等处出游,开拓大家的视野。陈鹤琴曾将民间木偶戏班、耍猴人和西洋镜拉洋片的艺人请进校园,让教师们一起观察儿童在观看时的喜欢程度、表情和反应。他还亲自设计儿童玩具和教具,和木匠师傅、教师们一道进行研究、实验。

陈鹤琴去欧洲考察教育回国后,不仅带回了外国布袋木偶的标本,积极地在上海宣传外国的木偶戏,还将自己从国外带回的各种布袋木偶和相关资料提供给学校的美术教师虞哲光。在陈鹤琴的支持与大力推动下,虞哲光、王志成等人很快掌握了木偶表演和制作的技术,并开始由儿童在校园内演出。最早公演的剧目是儿童木偶戏《原始人》。该剧演出时,虞哲光担任制作和导演,马虚若担任配音,洪荒时期的生态由自然教师讲解,编剧是教导主任王志成。此剧曾在上海著名的兰心大戏院公演,引起社会特别是教育界的广泛关注。1935年,上海举行国际儿童联欢会,虞哲光和朋友们去演了木偶戏。以后,他们又编排了《文天祥》、《卧薪尝胆》、《岳飞》等宣扬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剧目,获得极大反响。这是中国现代木偶戏应用于儿童教育领域的创举,也是中国较早一批现代木偶戏剧目。虞哲光后来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木偶戏大师。

在陈鹤琴所主持的学校里,广泛采取“小先生”制,即在每个班级产生若干名“小先生”,让他们承担教学和管理工作,寓学于教,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与责任感,促进和推动教学。

在陈鹤琴的倡导下,西区小学要求各班级都参加劳动组合,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学会一项劳动本领。在劳动组合中设有木工、刺绣工、缝纫工、炊事员、护理工和写作班。学校除普通教室外,设有美工房、木工场、自然室等特殊教室。学校规定每周四下午停课,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劳动科目,到一个阶段还要举行考试、办成果展览等,鼓励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

陈鹤琴强调开展学生体育活动,体育课被列为必修课。工部局女中规定,体育课不及格,不能升级,也不能毕业。体育课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各国的民间舞、踢踏舞,也有田径、球类项目。陈鹤琴亲自设计了数种大型户外运动器具。工部局女中还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学会骑自行车,由陈声老师指挥进行。该校体育活动卓有成效,成为开展女子体育运动的模范。1930年10月10日,在陈鹤琴的倡议下,工部局所属小学在北区小学举行首次联合运动会,共有1100名学生参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