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部分 (第1/4页)

由于此时法俄同盟并未确立,加上俄国人和德国人私底下分了赃,双方关系正好着呢,所以德国人进行动员也不会引发连锁反应。不过这个建议被卡普里维坚决反对,腓特烈三世也觉得饭要一口一口吃,我们现在的优先任务是顺利消化奥地利。所以施利芬的计划最终被否决了。

不过就算如此也把法国人吓得半死,奥匈因为军事失败和经济崩溃的惨剧可就在眼前,自家事自己知,法国既没有做好军事准备也没有做好经济准备,真要是开战,绝对是被德国人长驱直入的份,那么自己的经济又能撑多久?

法国这边可是欲哭无泪,我真的只是想表示一下态度,看看能不能捞点好处,你德国人反应怎么这么大啊?大家外交上打打嘴炮好了,你不要真的舞刀弄枪啊,现在我怎么办?要是强硬的话德国人搞不好就打过来了,要是服软,这脸往哪搁啊?

就在法国人骑虎难下正为难的时候,英国人这边发话了,一副和事佬的嘴脸:大家都消消气,有什么事可以坐下来好好谈嘛,别这样,多伤和气。英国人的出现给了法国人一个台阶下,法国人立即表示:不好意思,之前态度有点激动,别这样,有事好好说。

别以为英国人是好心,英国人巴不得看到法国人吃瘪。英国人在达荷美和象牙海岸和法国人的矛盾日益加深,2c非洲和2s非洲两个殖民计划之间的冲突也在日益显现,法国海军新学派的矛头更是直指英国,法国人才是英国现在的首要敌人。

此时英德之间正处在蜜月期,为了法国和德国翻脸?甚至和法国人联手去攻击德国?喜欢抽身事外玩光荣孤立的英国外交官还没蠢到自己亲自下场去和仇敌联手打潜在盟友的地步。

现在是1892年,可不是1901年后英德关系恶化,1903年爱德华七世访问法国,英法达成谅解时的情况,差了10年国际形势可是差多了。

当然,法国人的笑话要看,但是好处也要捞,于是英国的外交官们再次施展自己的拿手好戏,在外交上做小动作。

为了捞好处,英国人向来不择手段。这不,一边装着好人,一边背地里联系上了在巴尔干地区最有发言权的老对头。

从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到1878年的柏林会议再到1887年的《地中海协定》,俄国人试图冲出黑海进入地中海的希望不知道被英国人扼杀了多少次了。

而1885年英国首相哈弥尔顿首次提出的“英国海军必须保持足以与两个敌国的联合舰队作战的实力。”,这个提议在1889年的《海军防御法案》中得到通过,即著名的“两强标准”正是针对法国和俄国。

不过,现在在奥匈问题上最有发言权的就是这个让英国人不爽的毛子了。

没办法的英国人也只能找上门去:我说,这么大个事你怎么到现在也不吱个声,真无所谓啊?好事可都让德国人占了你也不眼红?给点动静啊。

英国人见德国人誓死捍卫自己的果子的态度很明确,那我们就上谈判桌呗。只要把俄国人拉上谈判桌,三国联手施压,你德国人再怎么硬气也得给我吐出点东西来。

又不用打仗,又能捞到好处,而且坏人还不用自己来当,何乐而不为。

英国人这手玩了几百年,熟练的很,当年俄国人也是这么被逼着把在奥斯曼土耳其身上捞到的好处给吐出来的,而且还让德国人当了这个坏人。

不过这次的情况有点不太一样,英国人很奇怪的发现,俄国人就跟个冬眠的熊一样反应迟钝,以前有这种好事俄国人哪次不两眼通红的扑过来抢啊。

没过几天,俄国人那边正如英国人所希望的那样给动静了,你不是让我吱一声吗?行啊,吱。

啊不对,俄国人这边发表了一个声明,宣布尊重奥匈人民自由的选择自己的未来的权利。

拜托,剧本拿错吧,最没人权的毛子跟我们谈尊重人权?

俄国人这边声明一出,英法都知道了,德国人和俄国人私底下已经达成协议了,毛子指望不上了,只能靠我们自己了。

问题是德国这边就一副愣头青的态度,对法国就一句话:有本事我就开片。这连谈的可能性都堵上了。这让法国人那个气啊,你丫能和毛子达成协议,我这边连要求都还没提呢,你就谈都不想谈,看不起我是不是?

这又让英国人很尴尬,俄国人不管,法国人靠不住,你这让我怎么玩?接着转念一想,好像德国人没什么能给的东西啊。想直接在奥匈身上割下一块肉来这种不靠谱的想法,务实的英国外交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