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3/4页)

与墓中积沙、积炭一样,都是中国古代反盗墓常见的招术,特别是其中的积沙墓(也叫“流沙墓”),最为厉害,是古代盗墓贼最怕的一种墓。

2005年发掘的、位于今河南上蔡县境内的郭庄楚墓,就是一座典型的积沙积石墓。考古发掘中发现,此墓上竟然大大小小17个盗洞,其中年代最早盗洞挖于战国时期,但最后没有一个盗墓贼成功,郭庄楚墓得以完整地出土了大量的珍贵随葬品。

所以,不论是石季龙盗的“邯郸赵简子”,还是现代考古发掘的“金胜村赵简子墓”,都积炭置石,多是出于防盗的考虑。当然,最后让石季龙放弃的不是墓中的积炭置石,而是不断上涌的地下水,这应该是一种反盗墓意外事件了。

● 盗秦陵中的铜柱熔化铸器

石季龙和石勒叔侄俩,都是贪得无厌的人。当时石勒已占有十州地盘,在战争中,还抢劫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家中所收藏的外国奇珍异宝,多得数不过来。但他们还不满足,还想盗取墓中的随葬宝物。

石季龙因为赵简子墓中积水太深只得放弃,但他并没有放弃盗墓之心。接下来,石季龙的胆子更大——竟然打起了始皇帝的主意,将铲子伸向了秦陵。

石季龙,也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位盗掘过秦陵的皇帝。

秦陵早在秦亡之际,便被西楚霸王项羽盗了(这在后面会详细讲述)。之后又有“牧童烧地宫”说。

“牧童烧地宫”说见于《汉书·刘向传》(卷三十六):当时有一个放羊的小孩把羊放到了秦陵附近,结果丢了一只,找了半天后发现,这只羊掉进了一个不知道有多深的洞穴里。小孩担心回家无法交差,便拿着火把,摸进洞里寻找那只丢失的羊。

原来,这深洞直通秦始皇陵墓的地宫。小孩往下走了很远,还没有到底。后来到了地宫,结果一不小心,火把失手,引燃了地宫器物,酿成一场火灾,连秦始皇的棺椁都被烧毁了。此记载经《水经注》《三秦记》等书的渲染,“牧童烧地宫”说深入人心,至今仍有人深信不疑,其实,这很可能是时人编出来的故事。

十六国群盗代表——后赵皇帝石季龙(4)

再后是汉末赤眉军盗秦陵。赤眉军在盗了诸汉帝陵后,才把目光转向了秦陵。当时,起义军缺少兵器,便盗发古墓中的青铜器,熔化这些青铜器后可以铸造打仗时必需的长矛大刀。起义军为什么会想到这一点?可能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

在西汉中期,官府和民间都把盗取墓中青铜器看做是铸造铜钱和金属器具所需铜源的重要渠道。

赤眉军盯上秦陵,这可能是考虑到了当年秦始皇造陵时,除了使用了大量的贵金属水银,还使用了很多的青铜。如在放置巨大的棺椁前,工匠便先用熔化的铜水在外面先浇铸了一层再下椁。《史记·秦始皇本纪》(卷六)中,“下铜而致椁”,就是这个意思。赤眉军在打开秦陵地宫后,便将里面的铜椁捣毁了,将碎铜熔化掉铸造兵器。

对于赤眉军盗秦陵铜外椁铸兵器的说法,不少人都表示怀疑。有人认为,这与赤眉军士兵奸刘邦皇后吕雉的尸体一样,比较荒唐。

石季龙呢,也如法炮制,看中了秦陵中的青铜器。史书上对石季龙盗秦陵一事记载比较简单,就是一句话,“又使掘秦始皇冢,取铜柱铸以为器。”

虽然就是一句话,但信息量还是相当大的。一石季龙从秦陵中所盗青铜器是铜柱一类的东西;二铜柱被放在高温炉中熔化了;三熔化掉的铜柱被铸成了器具。根据石季龙生前有收藏古董的情况来分析,所铸之器,当不是赤眉军那类的兵器,很可能是极具欣赏价值的摆设。

● 前赵皇帝盗墓取材建陵

或许有人会问,石季龙盗墓怎么随心所欲?其实这并非偶然。十六国时期,胡人在建立政权的军事战争中,获取财富、补充军饷的主要渠道之一便是盗墓。有的皇帝在建国后,还靠盗墓兴建土木。

除了后赵皇帝石勒、石季龙是盗墓皇帝外,前赵皇帝刘曜、后秦始主姚苌、前燕君主慕容儁、后燕君主慕容垂等,也都不是什么好鸟,都曾干过盗墓的那茬丑事。

石勒的后赵,是从前赵皇帝刘曜手里夺来的。而刘曜当皇帝时的盗墓行为,与石季龙不相上下,甚至更厉害。

刘曜(?-329)与石季龙的经历颇为相似,是前汉始主刘渊的侄儿,从小就成了孤儿,没了爹娘,是刘渊收养了他。在前汉立国过程中,刘曜也立下大功,因此被封“中山王”。刘曜是一名勇敢善战的将军,西晋就是亡于刘曜之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