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2/4页)

元349年,再仿汉制,改称皇帝,迁都于邺城(今河南境内),石季龙终于当上了皇帝。

后赵在中国历史上存续了33年,统治着今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及江苏、安徽、甘肃、辽宁等大片地区。虽然统治中原的时间不长,但造成的破坏并不小。

听说汉人坟墓中都随葬有大量财宝,既爱好古董收藏,又十分贪财的石皇帝,便干上了盗墓的勾当,把国内有点名气的墓冢统统挖开,盗宝。

● 一盗春秋名人赵简子墓

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石季龙和其叔父皇帝石勒,都是盗墓贼,境内的前代帝王陵和名人墓,都让他们盗了。此即《晋书·石季龙载记》(卷一百零七)所记载的,“曩(nǎng)代帝王及先贤陵墓靡不发掘,而取其宝货焉。”

石季龙盗墓的数量,史书上语焉不详,但名气都不小,其中有两座墓特别出名:一座是春秋名人赵简子的墓,再一座是中国古代第一帝陵,始皇帝嬴政的墓——秦陵。

赵简子(?-前458),即春秋末年大名人、晋国正卿赵鞅。赵简子在中国历史上是很有作为的一位人物,在政治、军事诸方面都有建树。生前提倡“以法治国”,在郑国子产“铸刑书于鼎”之后,赵鞅亦曾“铸刑鼎”,颁布成文法。但赵简子此举,遭到了提倡“以儒治天下”的孔子的嘲讽和反对。

赵简子的改革给赵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石。此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再后,出现了“战国七雄”称霸天下的局面。

石季龙盗掘赵简子墓一事,可不是古人笔记所写,而是源自正史。《晋书·石季龙载记》有明确的记载:“邯郸城西石子冈上有赵简子墓,至是季龙令发之。”

但石季龙的盗墓计划,最后未能成功。

当时,石季龙派了很多士兵前来挖掘,采取了现代考古发掘中常用的“大揭顶”手法,从墓的最上面封土层,一直往下硬挖。不久即挖到春秋大墓中常见的“积炭层”。为什么古墓中常会发现积炭层?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在墓中积炭有两种积极的作用,一是防潮防湿,吸收棺材四周和地层中的水气,保护棺材等葬具使用寿命,有利于尸体长期保存;二是防盗,由于炭比较松散,往往与积石一块使用,与沙石一样以便造成大面积塌方,盗洞不容易形成。

赵简子的墓里炭数量惊人,积炭层竟然有一丈多厚度。石季龙的士兵费了很多事挖掉积炭后,接着往下挖时,又遇到了巨型大石板,每块石板有八尺多厚。这时已挖得很深了,但好不容易将石板搬开后,石季龙很是失望。不仅没有见到赵简子的棺椁,想再往下挖也不成了。原来,因为挖得太深,接到了含水层,大量的地下水往上涌。涌出来的地下水与深井水差不多,水质清澈,冰凉冰凉。

石季龙遇到了盗墓时最怕发生的少见难题。盗坑内很快就积满了水,无从下铲。石季龙便派人找来绞水车,用北方特有的牛皮囊,往外抽水。但抽了一个多月,都没有办法将水弄干,边抽边涌,眼睁睁看见赵简子的棺椁就在下面,却无法盗掘。最后,石季龙只得放弃盗墓。

十六国群盗代表——后赵皇帝石季龙(3)

盗墓时遇到水眼确实是一大麻烦,近代盗墓狂人孙殿英在盗清乾隆皇帝的裕陵时也曾遇到过,但好在孙殿英有现代的抽水机,最终抽干了地宫中的积水,盗陵成功。

需要说明的是,史书这段关于石季龙盗赵简子墓的记载,似乎与现代考古发现,产生了矛盾。

因为,1988年在山西太原的金胜村发现了一座春秋大墓,不少专家研究后认为是赵简子的墓。石季龙盗的赵简子墓则在邯郸,位于今河北境内。如果专家的论证是正确的话,那《晋书》所记就是错误的,很可能石季龙所盗的是另外一座春秋大墓。

金胜村这座墓考古编号是M251号,属春秋晚期。据公开的发掘报告,墓附近的车马坑内出土各类随葬品3000余件,大多数是青铜器。其中仅礼器就达140件,内有两组七鼎。金胜村位于晋阳古城西郊,是晋卿和上大夫的主要墓地,M251号出土了两组只有诸侯王才能使用的七鼎铜器,可见墓主地位显赫,所用的三重漆棺也相当精美。专家据此推测,除了当时最具实力的无冕之王、晋国正卿赵简子墓,别的诸侯王享受不到这种待遇。

顺便说一句,M251号为“积石墓”,有很周全的防盗设施。打开墓穴后,便看到下面有大量的积炭,这与石季龙所盗的墓十分接近。另外还有大量积石,这是为了砸死盗墓贼。

墓中积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