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 (第1/2页)

并不觉得如此。

三是逆来顺受型。明知道自己的情绪,却选择承受而不去改变。承受的时候,有的是愉快的,也有的是抑郁的。这种类型的人发展到极端,就会对情绪麻木,变得什么事都不在乎,也就不会去打理,那么,亲人和朋友就只好替当事人去操心、操劳。

第一种类型的人,情商已经很“雷”了。第二种类型的人,急需要做的是了解情绪的基本知识,每一次情绪冲动过后,都用心去体察自身情绪的来龙去脉,逐步提升感知自我情绪的能力。第三种类型的人,急需要做的是掌握管理自我情绪的知识,找出自己独特的“情绪逻辑”规律,逐步去改造自己的“情绪逻辑”。

一个人要管理自己的情绪,就需要以“旁观的自我”观察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当一个人能以“旁观的自我”来认识自己的情绪时,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过去感觉的那样糟,或是那么好,只是自己把自己局限住了。问题是,自我就是自我,怎样才能成为“旁观的自我”呢?这的确是一个难题。傅佩荣先生介绍了这样一种方法,就是“在说话时听自己说话,在行动时看自己的行动,在感觉时体察自己的感觉”。人平常在说话、行动时,往往十分投入而不自觉。所以,这种方法并不简单,需要坚持反复练习,才能形成习惯。一是要养成回顾体会自我情绪的习惯。你可以每天安排一个特定的时间来体察自己的情绪,仔细回想与体会自己的情绪是怎样产生与发展变化的,而面对同样的或类似的事情,他人的情绪又是怎样的,从中找出自己与他人情绪变化的异同。二是要养成把情绪转化成语言的习惯。情绪仅是在脑子里体验,而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那种感觉是很模糊的,无法准确掌握的。把情绪用语言表达出来,那才是属于自己的感觉,或者说,那才是真正清楚地认识了自己的感觉。

从行为管理来理解情绪控制(2)

运用这两种手段,就可以理清自己最容易出现的情绪反应和经常发生的情绪状态,并依据其出现的频率排出大致的顺序。然后,再分别对每一种情绪出现的原因、程度、时间、地点进行条分缕析,考察其如何开始又如何结束。如果一个人能养成这样的习惯,就可以在情绪的纷扰中,保持中立而内省的态度,不需要他人提醒,就比较容易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不需要他人约束,就比较容易把握自己的情绪。在面对挫折、失败、伤害和收获、荣誉、成就时,就能够收放自如。

一个人要管理自我的情绪,就需要掌握一些调控不恰当情绪的方法。人生总是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负面的情绪也总会相伴而生。这时候,就需要运用一些科学的方式来进行调整,尽量使自己保持一种愉快的心情。

体育运动。前面已经讨论过,情绪和生理状态是密切相关的。身体健康,会促进情绪健康;情绪健康又会增进身体健康。彼此是一种良性循环。而运动是改变生理状态的重要方式之一,因而也是调整情绪状态的重要方式之一。另外,运动时身体的紧张或劳累,也可以转移或忘记情绪方面的问题。特别是集体项目的体育活动,既是身体的运动,又是情绪的互动,其效果会更好。

改变观点。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情况就可能大不相同,情绪也就会随之改变。不过,这个方法应用起来是最困难的。一个人的理性逻辑和“情绪逻辑”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就像运动员习惯了用右手打球,换成左手,就会十分别扭。但是情商高的人一般不钻牛角尖。他们会像画家一样,善于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客观事物,并从中发现美与享受美。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只有那些能够适时改变观点的人,才有可能保持乐观的心态。

如果你不能改变观点,还可以尝试一个变通的方法,那就是回避。生活中如遇到愤怒、怨忿的情况,可以先行避开,眼不见则心不烦,待情绪环境“冷却”后,再去面对和处理。儒家提倡“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这不仅是一种道德信条,也是一种情绪管理的手段,对情绪调控也是非常有效的。

关爱自己。任何一个人都有必要拿出一定的时间培养工作之外的兴趣。如保养打扮自己,练习书画、舞蹈,看电影、听音乐,以及读书、收藏等。例如,人在发怒时大脑处于强烈的兴奋状态,此时有效的制怒方法就是在大脑皮层建立另一个兴奋灶,用以削弱或抵消发怒的兴奋灶。可以强制自己去做一些平时感兴趣的事情,如有意识地唱歌、听音乐、欣赏书画;或到有利于放松自己的环境中去,和朋友交流或跟孩子玩耍;也可以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