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2/4页)

案上散乱地堆着一堆书藉。有《鬼谷子兵法》、《孙子兵法》、《孙膑膑法》,也有《左传》、《春秋》、《六艺》。

他弹的是《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希。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琴声一阵一阵地随着春风朝窗外飘去。他的嗟叹、他的思念、他的渴望与急切寻找孙策建立功业的心情也随着琴声往远处飘去……

自与孙策一别后,他一直呆在家中读书习琴,击剑骑射,形如隐居。他自以为是以退为进之策,于无声中博览群书,以待横空出世。他有点效法曹操之意。昔日曹操破黄巾后,得罪豪强及黄门,便以退为进,隐入故里,于城外筑屋,秋夏读书、冬秋射猎。正是那段日子,曹操读了不少兵书和诸子书,方有了后来的拔地而起。书山之路,永无止境,何妨就此机会将未读的书读尽,已读的书重又咀嚼?所以,有时竟也坐得住。所涉猎的,不唯诸子百字及兵书,也有天文、地理、方志。每日骑射习武半日,读书半日。骑马、射箭及武艺都大有长进。又将几首前汉无名氏所做的诗配了乐并装订成册。此外,天下形势、各路雄豪争战的得失,乃至雄豪们的衣食所好、谈吐仪表,但凡可以知其详的,都不厌其烦获取。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日后沙场征战,这些都用得着的。他一度想去洛阳一带看看父亲。但母亲劝住了他,说北方正乱,如何去得?何况,父亲和天子一道被劫持着,如何能找得到?他母亲曾托人捎信给其父亲,要父亲辞官为民,回舒城享福,但父亲却捎信回来称:天子蒙难,做臣子的岂可弃而不顾?周夫人和周瑜也就无法了。好在去年曹操前去护驾,天子都许昌,奔波流离的生涯就此结束了,父亲来信称朝政一新、衣食无忧,只一心服侍君主,以安天下!周瑜心里方才松了一口气。

这五年间,他再也没见过孙策了。两人只是偶尔有书信往来。多是他主动托人捎书。孙策及少回信,偶有回复,也是片言只语。他知道孙策将父亲葬在曲阿,安置了母亲及诸弟后,便去投了袁术,想取回他父亲的旧部。但袁术不给。他只好屈居袁术帐下,为袁术效命。因为骁勇善战,深为袁术佩服,也为袁术帐下大将张勋敬服。袁术屡屡感叹“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后袁术表他为怀义校尉,令他攻打庐江,许诺攻下庐江治所皖城后,就表他为庐江太守。孙策便领军打下皖城,但袁术却食了言,任用旧吏刘勋为庐江太守,令孙策愤恨不已。周瑜得知此事,愤愤不平,曾要去帮孙策一把。但被孙策婉拒了,称暂不用。他想孙策是个要强的人,一直寄人篱下,并未有基业,自然不想要他过去。这种心情他可以理解,也就罢了。但每念及此,他就痛恨自已无法助孙策一臂之力,更嗟叹光阴如箭,转眼已二十有三了,却都没有建功立业,不免有些烦躁,书也读不进,只一味弹琴。

这天,看着满园春景,想着花开当谢、草长会衰,春来了,秋又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好景依稀如昨日,时光便这样空逝,不觉郁闷得要命,就搁下书,弹起琴,但琴声也显得郁闷、感伤。

正弹着,婢女进来禀告说蒋干先生来访。他大喜,赶紧令婢女迎进。他在去年与蒋干见过一面,此后,蒋干去投奔了曹操,就再未见过面了。

不一会,身着官服,竖着一撮山羊胡的蒋干一脸春风得意地走了进来了。

周瑜请他上座,并命婢女上茶。两人近一年不见,颇为兴奋,彼此寒喧一刻后,蒋干得意地告诉他自已在曹操的大将军府上做一个从事,食600石,相当于一个县令。

“哦?”周瑜听完了高兴道,“曹操兵精将广,又善用兵,现又把持献帝,号令天下,日后灭袁术、袁绍、吕布等人的,非他莫属了!子翼也是前途无量啊!”

蒋干大大咧咧、喜不自胜地笑道:“公瑾知道就好!实不相瞒,此次本人回乡省亲,便顺道过来,欲邀足下往曹公处去建功名!以公瑾才干,足可做将军!”

周瑜笑着摇摇头道:“只可惜啊!我周公瑾只愿随伯符建功名!”

“哦!”蒋干恍然大悟地点头,跟着叹气道:“伯符确是天下英雄,只可惜时下正寄居他人之下,不知何时有展翅之时啊!”

周瑜坚定道:“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现在正是苦其心志之时吧!我料伯符终会有展翅腾飞一日!”

顿了一顿,他目光越过窗外,迷茫道:“奈何定要依附袁术呢?不可自已招兵买马么?”

“招兵买马?谈何容易?”蒋干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