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3/4页)

理有据,她从考试制度说起,从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说起,从评判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说起,从家务活的难度说起。。。。。。虽然观点有些偏激,但让人无法反驳,这篇作文写得很出彩,虽然老师不喜欢,最后也公正的给了她全班最高分。晓雨得出了结论:只要道理讲的好,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定正确的。不要盲从别人,要做特别的自己!

晓雨上了高中后,由于家庭的影响,开始不爱学习了,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她联合了几个人进行统一分配,每人做一科,做所有人的,这大大的提高了写作业的速度,她知道老师根本没时间一一细看,只要数量够了就可以蒙混过关了。上课不想听讲的时候,就偷偷地看小说,从世界名著到武侠言情,从诗歌散文到杂志报刊,没有她不喜欢的,甚至她还看过汽车修理、周易、本草纲目等怪异的书,最后虽然没太看懂,但她享受看的过程。那时她广泛的阅读,给她日后清雅独特的谈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晓雨骨子里就特别文艺,也有点多愁善感,看书时情绪会跟着书中人物的情感、故事情节而变化,时笑时哭,沉浸在自己的想像中。有时在电视上听到一首动人的歌或看到一支凄美的舞蹈也会落泪,对此,她的母亲甚是不解,认为她“不正常”,可她却觉得母亲根本不懂得欣赏,无知浅薄。

晓雨敏感、早熟,对于母亲这几年的所作所为她都猜到了,只是不想说。她清楚的记得父亲被关进去的那段时间,李局长和母亲经常晚上把床弄得上下震动、“吱吱”地响,她没有睡着,她怎么可能睡得着,她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但心里却隐隐的认为不是好事,这件事是令她感到羞耻的、憎恶的,她害怕被他们发现,所以装着睡着了,一动都不敢动,她不知道自己在怕什么,她只是知道,如果她把头转过来,那么将会有一些事情被搞砸,可能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对于这件事,母亲一直以为她不知道,而晓雨的内心是痛苦的,她宁可自己真的不知道,尤其是当父亲偷偷问她的时候,她不敢说,她知道说了后父母就会打架,所以她选择了隐瞒,她认为自己对不起父亲,她认为自己背叛了父亲,她那幼小的心灵真是难以承受那样的拷问带来的压力,她在内心对母亲充满了厌恶感。她看不惯母亲遇到有钱人时那巴结奉承的模样,更为母亲向那些有钱人给她要“赞助费”而羞愤到无地自容,母亲和每一个关系不寻常的男人之间的事她都知道,有些是她观察到的,有些是她猜测到的,有些是母亲不小心说漏嘴的,有些是和秦阿姨说时她不小心听到的,在晓雨的心里,虽然母亲“弄”钱是为这个家,可是母亲的这种做法她却认为太丢人了,她认为不管母亲的目的如何,归根结底,母亲就是一个离不开男人的人,少了男人她就不能活!她看不起母亲,她不要做靠着男人才能活的女人,她要有尊严的活着!

晓雨带着对男人女人的偏见,渐渐地步入了恋爱的年纪!

☆、不要留下证据

八零后的这一代人与他们的父母辈无论从思想上还是成长环境上,差异都非常大。由于国家从1979年起不允许再生二胎,所以家家只有一个孩子,从父母的角度来看,这个孩子就是家里的全部希望,所以事事以孩子为中心,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而孩子本身由于没有兄弟姐妹,大多数都不懂得与人分享,变得自私而不宽容。他们从小就在收音机、电视机里听到、看到了自己还不了解的世界,他们受到了各种文化的熏陶,这与父母的传统教育是不同的,他们在新观念与传统思想之间努力找着平衡点,这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对于爱情的看法。父母辈小时候的社会风气比较保守,男女同学之间几乎不说话,如仇人一般,他们看的电影是抗日爱国题材的,他们读的最多的书是《□□语录》,他们没有机会去了解爱情,他们认为那是成年人的事,所以,当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后,他们理所应当的认为孩子们应该什么也不懂,一旦发现孩子心中有了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他们就会极度不安,简单粗暴的制止,他们把孩子的这种行为叫做“早恋”。

晓雨第一次对男同学产生好奇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晓雨的同桌叫张娜,头发黄黄的,相貌普通。她这段时间上课时总是盯着一个方向看,晓雨顺着她看的方向看过去,发现她看的是班里的“差生”——孙健,孙健不爱学习,下课时总和其他班级的“差生”混在一起,他们在学校里整天闹事,看到不顺眼的人就骂,如果对方胆敢表示不服,立刻就会招至他们的一顿打。晓雨问张娜:“你为什么总看孙健?”张娜竟然毫不害羞地答:“我特别喜欢他。”晓雨诧异地问:“他学习成绩那么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