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部分 (第3/4页)

下去;在院子里与沈瑞碰了个正着。

“恭喜二哥”二管家躬身道。

沈瑞看了二管家一眼;淡笑道:“这些日子也让安叔受累了;改日请安叔吃酒……”

二管家连声“不敢”;下去张罗赏钱去了。

早有婢子看到沈瑞;一边往里传话;一边挑帘子。

见沈瑞进来;徐氏忙招呼他上前;笑着道:“没想到竟得了‘案首;;还真是开门彩;咱们二哥好运道”

沈瑞犹豫了一下;道:“母亲;会不会给父亲添麻烦?”

徐氏笑着安抚道:“虽说‘县试;取耕读子弟是‘惯例;;可也没有律法规定仕宦子弟就做不得‘案首;。京城官场虽不太平;可你也要相信老爷。能做到京堂位上;难道还能被几个书生用‘莫须有;的罪名拉下马?加上今年是春闱之年;关于营私舞弊之类的弹劾何其敏感;即便有个小鱼小虾蹦出来也弄不出大动静。”

这话却是与沈瑞想到一块去了。

徐氏的性子虽不爱张扬;可想到有人就此事盯上沈家;心里到底有些不痛快。

她倒不是担心丈夫;而是担心沈瑞。

要是将此事闹得沸沸扬扬;不管清白与否;与沈瑞的名声都有碍。

沈瑞一个孩子专心致志地考试;却因成绩斐然被人说嘴;说不得心中正忐忑;她便不想让他再添气恼。

徐氏笑着吩咐婢子道:“去;传话给二管家;准备一筐炮竹出来;等报喜的人来了;家里也帮炮仗……”

第二百五十二章 褎然举首(四)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从县衙报喜的队伍过来;尚书府大门外就开始燃放炮竹。

一地红纸屑;空气中都是火药味。

沈家的仆人们;也都满脸喜色。

太太发话;二哥得了“案首”;家中下人每人赏一个月月钱。

仁寿坊各家住户;不管是与沈家有往来;还是无往来的;通过沈家这么大动静;也晓得沈家二公子中了县试“案首”的消息。

不少人嗤之以鼻;区区县试“案首”弄出这么大的动静;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中了进士。不就是显摆后继有人么?这显摆的也太早了。

不过大兴县令竟然敢点京堂子弟为“案首”;真是胆子肥了;也不怕惹非议。只是便宜了沈家那小子;“案首”既到手;府试与院试就没门槛了;倒是好运气。

同沈家相熟的街坊邻里;不免奇怪。当年沈珞童子试时;沈家也没弄出这么大动静;难道是因这位“二公子”是嗣子的缘故;徐夫人有心给嗣子做脸?

这般猜测着;大家就少不得备了贺礼;上面凑趣道喜。

仁寿坊中住的虽多是官绅人家;不过如今品级最高的就是沈大老爷;远亲不如近邻;能做人情的机会;大家都不会错过。

徐氏虽没有大宴宾客;不过也是乐呵呵地招待了邻里众女眷;收了大家的贺礼。即便没有摆席吃酒;可也准备了丰厚的回礼;俨然心情大好模样。

看的众女眷不免泛酸;除了有爵位的人家;子弟是否成才毕竟还要看科举。沈家二公子得了“案首”;今年就妥妥的一个秀才功名到手。

十四岁的秀才;也不是谁家都能出的。

虽说大老爷与徐氏一样觉得这“案首”的名次有些扎手;不过也并不怎么担心。沈家并非无根浮萍;不是几个腐儒的酸话都动摇的了的。

即便真的有御史闹到朝堂之上;大老爷也不怕。

沈家子早慧并非没有先例;当年三太爷十五岁中举;二老爷与沈珞十六岁中举;祖孙三代都是十三、四过的童子试。

三老爷与三太太对时局朝政知晓不多;只有为沈瑞高兴的。

尤其是三老爷;亲自教导了沈瑞大半年;见侄儿得了案首;不免与有荣焉

正如徐氏与大老爷所料;县试榜单出来次日;就有御史上折子弹劾大兴县令县试“徇私”;不过却是小水花都没溅起来;就悄无声息了。

因为春闱放榜了。

新贡士出炉;几人哭、几人笑;哪里还会有人关注小小县试。

沈宅热闹了两日后;又沉寂下来;因为客居沈宅的两个应试举子沈玥与祝允明双双落第。

不止他们两位;就是在宗房京城老宅客居的几位族人举人;也无一人在榜

几千举人云集京城;每科只取三百人;落第也是寻常。

祝允明至今已经是第四次落第;从最初的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