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2/4页)

相顾失色,莫有斗志。守圭曰:“敌众我寡,又疮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乃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敌疑城中有备,不敢攻而退。又如齐祖铤为北徐州刺史,至州,会有阵寇百姓多反。铤不关城门,守陴者,皆令下城,静坐街巷,禁断行人鸡犬。贼无所见闻,不测所以,或疑人走城空,不设警备。铤复令大叫,鼓噪聒天,贼大惊,顿时走散。

空城计很惊险,奏不奏效要看对手是不是一个有水准的人。通常说来,思维缜密的人不会轻易相信假象,但是也最容易被假象所欺骗。三国时期,诸葛亮一出祁山,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司马懿乘势率大军十五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杀去。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大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沉思良久,登城楼望之后对众兵说:“不要惊慌,听我号令。”

诸葛亮开始有条不紊地传递将令,他要求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待命不许随便走动,有私自外出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命人把四扇城门全部打开,每扇城门只派二十名百姓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拿上一张古琴,到城头碉楼凭栏坐下,燃起一支香,悠然地弹着琴。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情况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想亲自看个究竟,果然离城不远处他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焚香弹琴。京剧《空城计》这样描述司马懿的所见所闻:“有本督在马上用目观定,诸葛亮在城楼饮酒抚琴。左右琴童人两个,打扫街道俱都是那老弱残兵。”司马懿看后也是疑惑不已,他的两个儿子却已经急不可待,打马就想冲进城去,司马懿立刻大骂两个儿子说:“我和诸葛亮打了半辈子交道,我知道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他居然把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就是中了他的计。传令后军充做前军,撤退!”于是司马懿的十几万兵马在诸葛亮的一座空城面前无功而返了。

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掉了自己的兄弟,实际上掌握了唐朝的军政大权。就在他掌权之后二十天,突厥颉利、突利两位可汗趁唐朝政变人心不稳,率二十万大军抵达长安北边的渭水,企图浑水摸鱼,形势一时间十分危急。在突厥与唐朝短暂的交往史中,主要的受益一方为突厥,多年以来唐朝向突厥赠送很多财宝,李渊也低声下气地向突厥称臣,这才换来了两国相安无事。突厥出动如此大规模的部队,又是最高领袖亲自率领,这还是第一次。突厥骑兵战斗力极强,进展速度极快,唐朝边境的部队往往还没有出动,就已经被扔在身后。因此唐朝的守军甚至不能迟滞突厥的进军,突厥军队就已经迅速逼近长安,以至于各地的援军根本来不及救援,情况十分危急。

在长安城内,李世民作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那就是与高士廉、房玄龄等五位文官一共六人骑马到渭水便桥与颉利、突利两位可汗见面,责备对方背弃盟约。大臣萧瑀担心李世民的安全,于是拦住马头。李世民却胸有成竹地说:“突厥之所以敢倾国来犯,无非是轻视我们。我们如果闭城拒守,突厥人一定会纵兵抢掠京城附近百姓。我带文官亲临渭水便桥,然后再整顿军容炫耀军威,他孤军深入搞不清我们的援军是否已来,必定心怀狐疑。两军相逢勇者胜,我们用气势压倒突厥,再用疑兵之计扰乱他们的判断,他们一定会同意再次订盟。爱卿不必忧虑,朕思虑已定。”

突厥颉利、突利两位可汗陈兵在渭水北岸,只见远远地来了六匹马,马上的人都是便装,似乎不像是唐军的探马。两位可汗派人和来人对话,李世民对突厥哨兵喊道:“告诉你们可汗,就说大唐皇帝李世民前来谈判。”这话一传到两位可汗耳朵里,他们立即震惊无比,继而惴惴不安。他们没想到李世民敢带五个随从便装来到两军阵上,不禁为他的气势所震。两个人不敢无礼,也打马上前,双方在渭水便桥的正中央会面了。

李世民严厉谴责了突厥的背约行为,要求对方立即撤兵,两国重新结盟,各自罢兵。两位可汗偷眼观瞧,发现渭水南岸隐隐有旌旗蔽天而来,以为是唐朝的援兵到了,心里更加不安,当场就表示:“愿遵大唐天子之令,重新修好。”

第二天,李世民再次驾幸便桥,在桥中间宰白马,和突厥重新订立了互不侵犯的盟约,并赠送了一些布帛财物,颉利就率军北还了。李世民以六骑吓退突厥十万雄兵,展示了雄才大略的“天可汗”风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