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 (第3/4页)

了一下:“坐困愁城。”

罗基经过与金城三个月的接触,觉得这小青年虽自小被父母遗弃(这是金城跟他说的),流落江湖,但人品还算不错,没有什么流氓习气,且又有文化,读过诗书,有一次在庙里见他为人写大字,其书法深得颜筋柳骨之妙。而自己两夫妇已年纪渐大,体弱多病,膝下只有一女,店铺找个青年人来帮忙打理,做做粗重功夫也好,便拍拍金城的肩头,道:“阿城,何不找份工做?总比在这里摆棋档强。”

“去找过,没有人请。”

罗基有意沉默了一下,道:“如果你不嫌我永记竹木铺小,那就到小店来吧。你又是孤身一人,一日三餐就在我铺里吃好了。第一年,一个月薪水一百个铜元,以后再加。怎么样?”

金城当时确是坐困愁城,来找他下棋的人越来越少,交了房租后几乎是有上顿没下顿,入不敷出。一听罗基请他,忙不迭起身拱手,深作一揖:“多谢罗伯关照!金城感激不尽!”

当下这棋档也不摆了,立即收起棋子,便随罗基去上工。

金城就这样成了永记竹木铺的伙记。当时他虚龄二十,正是有力有气的年纪。做工勤勉,一大早就来到店铺,包做了店里所有的粗重活。罗基在茶楼叹早茶的时候,他已开铺做生意,招呼顾客热情有礼,永记的生意竟就旺了不少。晚上店铺打烊后,金城又与罗基杀上一两盘棋,再回小南门。

一个月下来,罗基夫妇对他大感满意,见他又为人老实(有两次罗妻故意把一个银元及几个铜元、制钱“遗忘”在客厅的地下墙脚,看金城的反应,金城把钱捡起后即出铺面交还与她,半分不少),以后更渐渐把店铺里的事交由他打理,自己落得清闲自在。

不觉又是几个月过去。

金城在永记做得越来越开心,现在基本上是衣食无忧了,而且一个月还能存下几十个铜元。名义上,他与罗家虽为主仆,但罗家人实际上已渐渐不把他看成单纯的伙计。大家同桌吃饭。罗基把不合身的旧衣服便送了他。在中秋节前,罗氏母女还特地为他缝制了一套新衣,这样的人间温暖,金城已有十年没有感受过了。而更叫他激动不己,时时心如鹿撞的,是罗基夫妇的独生女罗筱韦对他起了“好感”,两人日日见面,有说有笑,彼此都已觉得没见对方心中就若有所失。

罗筱韦虚龄十八,正是少女情窦初开的如花岁月,生得眉清目秀,小巧玲珑,笑起来那个樱桃小嘴一张,露出整齐洁白的贝齿,显得特别的甜,尤其是对着金城笑的时候。罗基夫妇有时看到他二人眉来眼去,也没干涉;好几次,罗基还故意让他俩一起出去置办货物——进入民国,民智渐开,不少妇女开始走向社会,少女也不必独守闺房,怕见生人了——把两个小青年高兴得背地里眯着眼睛笑。办货时难免有时你碰碰我的手我碰碰你的手,然后便是更加明目张胆地你望我我看你,笑得就愈加开心了。

如果随后没有发生一场突然的变故,金城很可能会在一两年后成为罗家的入赘女婿;在两位老人入士为安后,最终成为永记竹木铺的主人,作为一个小商人而庸庸碌碌地度过此生——这样我这部小说也就没什么好写了。但天有不测风云,金城当时想做个小商人的梦想被一下子击碎;这段初恋之情,只是给他留下了一段长久的绵绵思念。

这一天是11月9日,金城在永记刚好打了五个月工。

当晚,罗氏一家要过河南洪德大街参加一位亲戚的婚宴,永记竹木铺在下午便关了门。金城回到自己的小屋,躺在床上看了几篇《古文观止》,读了几首当年车永宏教过他的唐诗宋词,不知不觉便慢慢闭上双眼,开始想入非非,做他那将来娶佳人,然后做小老板的美梦。正在朦朦胧胧间,突然听到住在楼上的八姑急促的上楼梯声,同时听到她破锣似的大叫:“火烛啦!源昌正街火烛啦,连邮局部烧着啦!”(广州人把“失火”叫做“火烛”。)立即又听到八叔也叫起来:“大声婆!你叫什么!邮局离这里十万八千里,烧了都督衙门都未烧到这里来,你慌什么!”

八姑一有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大喊大叫,绰号“大声婆”,这在街坊里是有名的。她丈夫叫起来跟她同样大声,绰号便是“大声公”,两夫妇是小南门一带的一对活宝。金城听如不闻,继续做他的美梦,正想到将来应该如何扩张永记竹木铺时,猛然只觉心头一颤:源昌正街?邮局?永记不就在源昌正街的邮局对面吗!这一惊非同小可,金城整个人弹起,飞扑过去一把拉开门,直冲而出,朝靖海门方向狂奔而去。这时,天已经黑了。

跑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