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2/4页)

不愿做的那种艺术家的写照:一个把才华糟蹋成追求浪漫生活的手段,从而放弃了出入于创作佳境而生活的机会。

但是,《埃尔默》远远不止于描写生活和艺术、“男人能要的一切”和涂涂画画之间的矛盾,远远不止于转弯抹角地表示对艺术的献身,它也追究艺术冲动的源泉,特别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审视。书中的性、宗教和艺术错综复杂。埃尔默抚摸一管管油彩时,把它想象作“童贞女”、“白璧无暇”和“孕妇”。“像个抱窝的母鸡”守在上面,拿起“一管又一管孕育着他憧憬追求的整个世界的油彩”,这些管子“像女人拖着笨重的身孕,同时又像男人的阴茎:雌雄同体。”这里让人觉得艺术家同创作的关系是阳阴两性的:

像两性人干两性活,由于“思想深处的朦胧形体”是不准染指而又是他不可缺少的,埃尔默对它既爱又怕:她不能但又必须成为他亲近的人。结果只好虚拟地“画”“男人和女人”,以求吻合那朦胧的形体。

福克纳的观点转变是惊人的,甚至激进的,因为埃尔默面临的抉择是:把自己和默特尔当作心中那个不可能得到、禁止得到的朦胧形体,还是坚持作画模拟它。按福克纳的描述,默特尔这个实有的女人和画都是埃尔默心中那个不可能得到、禁止得到的朦胧形体的替身和象征。如果埃尔默继续当画家,默特尔只能是第二号替身,他的艺术才是第一号替身。庞德写到他的主人公画家寻找心上人比阿屈里丝时说:“眼睛所见的比不上我心中所想的美”。埃尔默看中默特尔,把她当作真正的比阿屈里丝,实际上已经通不过艺术家的考验,当然会背弃天职,丧失灵魂。他说:“我要它铁石心肠,我要它残酷无情,我要它每次都取走一点我的身心,我要永不完全满足自己作的任何一张画,这样我才会永远画下去。”岂知到头未,他轻易地、俗里俗气地满足了。他不再把自己对默特尔的爱看成爱艺术的象征,不再提炼自己的艺术成为那个不可能实现的深刻形象的精美象征,而是接受默特尔和她的百万财富这一现实,从此不再画画。

埃尔默的故事接近尾声时,福克纳对它把握不住了。也许因为太接近本人,而当时的他对自己的今天和明天太没有把握。集中精力写《埃尔默》的几个星期里,他蓄长须,给自己作了几张钢笔自画像,其中最大最精心绘制的一张画在“用过的”

旧稿纸上。他仍然需要钱、需要成名,也知道选定一条道路后定能干出一番事业。

改行写小说后,开始找到自己的声音。然而,掌握发问、回答的时间、遣词造句都至关重要。《埃尔默》的语言中有不少地方对于当艺术家的冲动表示不理解,挖苦的语气反映福克纳力图避免重蹈埃尔默毅力不足的覆辙。但是,他也知道,写下的文字比弄姿作态、扮演角色更容易把自己的生活特征定格,他不愿意定型化,继续写下去的决心因之动摇。日后问到他的天职时,他时而谈他选择的路,时而谈他放弃的(“失败的诗人”)生涯。《埃尔默》尽管置身事外,进行伪装,也还是提出了问题。埃尔默的父亲身上有着与福克纳的父亲默雷·福克纳相似的倒霉相,埃尔默的母亲身上有着与福克纳的母亲莫德小姐相似的厉害劲,埃尔默身上则更有他常见的专注和摇摆。佐爱蒂是福克纳从来没有直接接触过的勇敢、有爱心和独立性的人物,后来出于前所未有的深刻需要,他重新塑造这个人物,创造了凯蒂·康普生,和她一样殷勤温柔,一样有爱心、不吝施舍,一样离家出走。

放弃《埃尔默》后,福克纳又陷入茫然若失的心境。9 月下旬,离开巴黎去雷恩、鲁昂和亚眠,在亚眠度过28 岁生日。回巴黎后得知波尼利弗赖特公司同意出版《军饷》,但仍定不下心来,因而前往英国。此时欧洲之旅已近尾声。斯通预期的几年缩短为5 个月,收获不大,依然是小地方的二流诗人行将转为小地方的二流小说家。向天职意识,不仅作为一名作家,还作为一名小说家的天职意识靠近了一些,但仍忐忑不安,举棋不定。新奥尔良时的豪情已消失殆尽,在巴黎更谈不上有豪情。住过11 月,决定请人给自己画几幅像。对一个省吃俭用的人来说,画像收费昂贵,但是他觉得十分必要,符合他在那里的工作——给埃尔默和自己画像。

回牛津时已是一个地道的蓄长须的落拓文人,他焦急地等待《军饷》出版。在利弗赖特接受这部稿子的鼓舞下,开始写一些自认为商业化的东西。

岂知开头好写结尾难写,他越写越心神不定。不久便躲到大学生宿舍里去喝酒讲故事,有时一连几天不露面,也不通知父母去向。2 月25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