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4页)
氯サ脑�颍�颓榻诓还挥哪�脑�蛞谎���羁痰枚啵骸巴�髡弑救颂�咏�保��瘛白源�绷恕�
《埃尔默》让人看到,福克纳离家前往欧洲以后,开始了一个自我省察的过程。
书开始不久,我们就感觉到“大西洋的寒冷、波涛汹涌和单调;通篇只见作者在化亲身经历和感受为虚构,一开始便有意跳出主人公身份,用第三人称,讲故事时往往语中带刺,俨然高人一等似的。但他置身事外的手法仍掩盖不住明显的联系。
埃尔默之袖手旁观“别人游戏”,不是因为个子矮小单薄,而是因为长得高大笨拙。
埃尔默的母亲是一个闲不住的人,父亲是弱者、失败者,他则渴望成名成家,渴望当画家(不当作家),渴望有个新娘。他是退伍军人,拄拐杖走路,有个私生子。
故事开始时,他在法国或法国附近,在周围景色感染之下沉入梦想,凝望大海或流水,回味自己的一生。结果把这个画家描绘成一则性心理的故事,弗洛依德式的遣词造句令人难以相信福克纳出诸无意。
埃尔默先画“烟囱”和几样阴茎状的东西,后来转画男人和女人。他属于惯见的那种浪漫派,把笔下的图像当作“既害怕又渴求”的东西;目的是要使这些图像“吻合他思想深处的那个朦胧的形体”,虽然那个形体有乱伦之嫌。他最早的记忆,是母亲的身体,是抚摸母亲的乳房和心口时的快感。
他从罪过地爱“这个朦胧的女人、朦胧的母亲”转入另一种罪过地爱一个叫作佐爱蒂的姐姐。佐爱蒂这个名字不男不女,听上去特别响亮,后来写康普生家的一个女儿和本德伦家的一个母亲时,都用这个名字。用这个名字的那两人都有乱伦之嫌:一个同兄弟,一个同儿子。前者,凯蒂·康普生,在福克纳的生活中比后者更重要,占有特殊地位。他称她为“心肝宝贝”,把她当成他想有而未有的一个姐姐,当成不幸夭折的那个女儿。也把她比作济慈的古瓮,再从古瓮联想到生命和艺术—
—联想生命,因为古瓮描写梦寐以求而无法得到的若即若离的爱;联想艺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形式美。
后来,埃尔默失去了姐姐,在失去那朦胧的一团、失去那可以得到但禁止得到的情欲对象中得到了使他成为画家的经验。佐爱蒂留给埃尔默一个回忆;这个“接受他”、他也“悄悄崇拜”的人离他而去,给他寄来一件礼物:“一只整齐的纸板盒,装着八支彩色蜡笔。”从此,他把绘画同对姐姐的思念联系在一起。在他眼里,她既是美的化身,又很男性化:“髋骨上面的臀部显著地凹陷”,“瘪瘪的肚皮紧贴住小小的屁股”。在发育前和发育期间,埃尔默对佐爱蒂的爱慕常常是矛盾的:他上四年级的时候,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具有“残酷美”的男孩,站在远处自我欣赏。有时倾心于既厉害又纯洁、既美艳又高不可攀的狄安娜(12)。刚成年便爱上一个“厉害而骄傲的狄安娜式的”埃塞尔,“窈窕、黑发,贞洁得难以形容”。他坚持把她当成一个接近自己理想的人,但她尽管肚里怀着他的孩子、还执意嫁给一个更加般配的男人。失恋失望之余,参军又遭奚落,掷手榴弹训练时“笨手笨脚地伤了自己”,“半途而废、放弃参战”后,打定主意赢取那位理想情人的芳心。不久,爱上另一个女人默特尔(默特尔像“星星,皎洁而高不可攀,尽管是尘世中人。”)默特尔的母亲为了躲开那不相配的埃尔默,把她送往欧洲。最后他也去了欧洲,希望成为名画家、发大财、赢得他的心上人。
埃尔默这部手稿的基调、福克纳对手稿的评价以及他为主人公设计的命运,处处显示出作者对这个画家的深刻嘲弄。他写信给母亲时说:“埃尔默像个孩子。他个子高高的,可以说长得很俊,愿意画画。男人能要的东西,他都有——金钱、欧洲的贵族头衔、合意的妻子——岂知她送掉了他的颜料盒,他从此再也不能作画。”
埃尔默代表一个追求生活、牺牲艺术的失败者,也暗示了福克纳对献身艺术的看法。
他知道名、利、爱似乎是艺术的源泉,也知道没有这些会招致的后果。他借埃尔默磨练自己承受意志和精神失败的能力。在新奥尔良写过一篇随笔《艺术家》,把艺术家写成一个为了永远无法控制的“一个梦和一团火”而几乎牺牲一切的人。作出牺牲,恰恰是为了进入创作佳境:“创作!没有这团火的人,谁能领略这欢欣?哪怕只是昙花一现的欢欣!”在后来的一篇随笔《走出拿撒勒(13)》中,他表示自己需要创作,文字将是他的生命,是他的“面包、肉与酒”。由此可见,埃尔默是福克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